可最近,也不知道怎么着,听朋友提了一嘴,说现在有这什么AI光速写作的玩意儿,能帮你把写字的效率噌噌提上去。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半信半疑。光速?开玩笑吧?写东西这事儿,不得是慢慢熬、慢慢磨的吗?灵感这东西,哪能说有就有?
但架不住好奇心,更架不住那天手上那个急得跳脚的报告。死马当活马医呗,我想着。于是乎,就去摸索了一下这传说中的AI光速写作功能。
第一次上手,说实话,有点忐忑,也有点兴奋,就像摸了个烫手山芋。按照说明(或者说,是凭着摸索和直觉),我试着把报告的核心要点、我大概想表达的意思,还有希望的语气、字数范围什么的,一股脑儿地“喂”给了它。然后呢?我就盯着屏幕,心想,这玩意儿到底能整出个什么妖蛾子来?
结果呢?哎呀,那一下真是把我惊着了!几乎是眨眼的工夫,屏幕上就开始“哗啦啦”地冒字儿。真的,感觉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键盘上飞快地敲打。不是那种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的节奏,而是像瀑布一样,一段一段的文字瞬间就铺满了屏幕。初稿,至少是个像模像样的骨架,就这么立起来了。
那种快速创作的感觉,跟以前太不一样了。以前是从零开始爬,每块砖都要自己搬、自己砌;现在感觉像是有人瞬间帮你搭了个脚手架,甚至把主体结构都给你弄好了,你只需要上去添砖加瓦、修饰雕琢。
最大的秘诀?依我看,不是它会魔法,而是它能帮你跨过最难的那一步——启动。多少时候,我们不是不会写,而是被空白页给吓住了,被那种“从哪里开始”的焦虑给卡住了。AI光速写作厉害就厉害在,它能瞬间给你一个起点,甚至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起点。它把最耗费脑力和时间的前期构思、组织语言、搭框架这些事儿,一下子就给推了过去。
我用这功能试了好多场景。写公众号文章,以前光是想标题和开头就能愁半天,现在我把几个关键词、想表达的主题一扔,它能瞬间给我冒出几十个标题,五六种不同的开头角度。虽然不一定每个都能用,但光是这些选项,就足以激发我的灵感了,比我一个人枯坐冥想强太多了。
还有写邮件,特别是那种需要措辞特别严谨或者特别有说服力的。以前我得在草稿箱里改了又改,生怕哪个词不对。现在,我把关键信息一丢,告诉它收件人是谁、希望达到什么效果,它能迅速生成一个初稿。有时候那个措辞之精准、逻辑之清晰,都让我惊叹。然后我再基于这个初稿去微调,去加入我的个人风格和更具体的细节。
写会议纪要?把录音或者笔记的核心点喂给它,瞬间就能生成一个结构清晰、条理分明的初稿,省去了大量整理和打字的时间。写活动策划?把目的、参与人、大概流程一说,它能给出一个涵盖方方面面的初稿,提醒我可能忽略的环节。
这AI光速写作功能体验下来的感受就是:它不是取代你,而是放大你。它是一个超级给力的助手,一个随时待命的头脑风暴伙伴,一个永不疲倦的打字员。它能以你难以想象的速度提供“原材料”,而你,作为真正的创作者,要做的就是去筛选、去编辑、去润色、去加入只有你才有的思想、情感和经验。
当然,也不是说它就完美无缺。有时候它生成的东西会有点套路化,缺乏灵气;有时候会出现事实性错误,需要你火眼金睛去甄别;有时候它给出的语言会有点生硬,需要你用更自然的表达去替换。这些都是使用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必须亲力亲为去修改的地方。所以说,那个快速创作的秘诀,不止是AI的“光速”生成能力,更在于你如何有效地引导它,以及如何高效地编辑它生成的内容。
它就像一把极其锋利的瑞士军刀,给你提供了好多种工具,但最终要切出什么形状,还是得看握刀的人怎么使劲、怎么控制。
我发现自从用了这玩意儿,我对写作的畏惧感减少了很多。以前接到写作任务就头疼,现在反而觉得没那么可怕了,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至少在克服最初的阻力、生成初步的文字阶段,我有个“光速”搭档。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也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内容本身深度和创意性,而不是耗费在那些重复性或者启动性的劳动上。
所以,如果你也常常被写作的 deadlines 追赶,也被空白页的恐惧笼罩,不妨试试这AI光速写作。别指望它能变出金子,但它绝对能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给你一块不错的璞玉,剩下的雕琢,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这体验,真挺颠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