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实是啥?是那一箩筐堆在办公桌上、看得我眼都花了的学生作文。从小学三年级的流水账,到初中生那些努力想深刻却词不达意的议论文,再到高中生为了高考模板化、生硬得不行的“美文”。改作业改到半夜是常态,关键是,改了,学生下次还是犯同样的毛病。你一句句批注,他们看吗?看,然后呢?该跑题还是跑题,该逻辑不通还是逻辑不通。心累,真的。
就是在我对着一堆作文纸发愁,快要放弃治疗的时候,我们学校那个年轻的王老师,兴冲冲地跑过来跟我说:“张老师,您试试这个花花老师系统!特神!” 她给我看了界面,花花绿绿的,挺“现代化”。我半信半疑,但看她那劲头,想着死马当活马医吧,反正改也是改,不如换个方式?
于是,我开始了跟这位“花花老师”的第一次接触。说实话,上手比我想象的要简单。直接把学生的作文复制粘贴进去,点个分析。然后……屏幕上跳出来的东西,真是让我愣了一下。它不像我以前用过的一些简单的语法检查工具,只会告诉你哪里错了、怎么改。这玩意儿,它能识别出文章的结构,告诉你哪段是引子,哪段是论证,哪段是结论。还能分析你的论点是不是清晰,论据够不够有力。甚至,它会针对你的遣词造句给出建议,不是那种生硬的“替换词语”,而是根据上下文语境,推荐更贴切、更生动的表达。
我把小李同学那篇写“梦想”的作文丢进去。这孩子,文笔不差,就是喜欢飘,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跟脱缰的野马似的。花花老师的分析报告出来,第一条就是“文章中心思想不够聚焦,建议在开头或结尾明确你的‘梦想’具体是什么,以及你想表达的观点。” 第二条指出了他好几个论据跟“梦想”关联不紧密,建议“重新梳理逻辑,确保每个例子都为主题服务”。再往下,连他用了好几个“非常”“特别”这样的副词,系统都给点出来了,建议他“尝试用更具象的形容词或动词来代替,让描写更生动”。
我拿着这份报告,再对照小李的原文,心里嘀咕:这AI,有点儿东西啊。它抓的问题,跟我平时给小李批注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但它给出的建议,条理更清晰,而且是系统性地分析,不是我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这里改改”“那里想想”。
我把这份报告发给了小李。这孩子平时最怕我找他聊作文,觉得枯燥。这次,他看着报告,居然没露出痛苦面具。可能因为是机器给的反馈,没有那种被老师“挑错”的压迫感?他对照着报告,自己开始修改。让我意外的是,他不仅仅是按照系统说的去改,还会回来问我:“老师,这里花花老师说我论据不够有力,您觉得我加个我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例子可以吗?” 看,这不就触及到思维训练了吗?他开始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我又试了试小张同学的作文,这孩子文笔平平,但胜在踏实。花花老师给他的反馈,更多是在语言表达和段落衔接上。比如他一段话写完,下一段开头有点突兀,系统会建议他加个过渡句。他用词比较单调,系统会提供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让他参考,并解释它们语气的区别。小张照着改完,虽然文章没有脱胎换骨,但明显感觉句子顺溜多了,没那么磕磕巴巴的。
当然,这AI写作辅导也不是万能的。它在理解一些非常微妙的情感表达、或者需要深刻文化背景的隐喻时,还是显得有点儿“傻”。有时候它给的修改建议,在我看来,会让文章失去原有的学生气的稚拙,变得过于成人化、模式化。比如有个学生写自己的小宠物,字里行间都是那种孩童的天真和对小动物的依恋,花花老师却建议他“增加论证力度”“升华主题到生命意义”。这就不对了,这种文章要的就是那份真挚的感情,不是要写成哲学论文。所以,AI的反馈,终究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辅助。教师的角色依然关键,需要我去判断哪些建议学生可以采纳,哪些要忽略,哪些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引导。
但即便有局限,它带来的效率提升是实实在在的。以前改一篇作文,从头到尾,少说也要十来分钟,遇到问题多的,半小时都不止。现在有了花花老师系统,我可以先让系统跑一遍,快速找出文章的主要问题,然后再根据系统的报告和我的经验,有重点地去跟学生沟通,或者引导他们利用系统反馈进行修改。这样一来,我省下了大量重复性的劳动,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跟学生的深度交流上,去挖掘他们写作背后的想法,去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而且,它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前学生写完作文就等着老师改,现在他们可以先把文章丢给“花花老师”,自己先看一遍反馈,尝试着改一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主动学习和自我迭代。他们不再是纯粹的“被教育者”,而是成为了自己写作过程的参与者和改进者。
说它是教育领域的新突破?可能这话有点儿大。毕竟教育这事儿,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情感的连接、思想的碰撞,是任何机器都无法替代的。但它确实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辅助工具,它缓解了教师的一部分负担,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即时且个性化的反馈方式,而且它逼着我们重新思考:在技术日益强大的今天,老师究竟应该做什么?是继续埋头批改,还是解放出来,去做那些只有人才能做的事?
对我这个老张来说,“花花老师”至少让我看到了,在写作辅导这条路上,也许我们不再需要仅仅依靠那双快要看瞎的眼睛和一支孤单的红笔了。它给了我一点喘息的空间,也给了我的学生们一个不同的视角。未来会怎样,我不知道,但这至少是个不错的开始,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