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研发的AI写作系统:学术论文智能辅助工具深度测评

AI知识库2个月前发布 xiaohe
6 0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有点儿抵触的。AI写作系统?这不就是作弊嘛?辛辛苦苦几年学的东西,结果让个机器代劳了?心里总觉得怪怪的,像是把自己的脑子按了个外挂,还是个不太牢靠的外挂。但架不住deadline像催命符一样吊在眼前,而且宣传里说的是“辅助工具”,不是“代写神器”。嗯,辅助,这个词听起来还算体面点儿。

拿到测试权限,界面嘛,说不上惊艳,挺朴素的,符合想象中北大那种务实风格?功能模块倒是分得挺细:文献检索与摘要、提纲生成、段落续写、语言润色、参考文献格式化……哎哟喂,这不就是写论文最头疼的几个环节嘛!看来他们是真懂我们的痛点。

北京大学研发的AI写作系统:学术论文智能辅助工具深度测评

我先试了试“文献检索与摘要”。把我的研究方向和几个核心关键词一股脑儿丢进去,等着它吐东西。刚开始蹦出来的,怎么说呢,有点儿大路货,都是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文献,对我这种在某个小领域里摸爬滚打过一阵子的人来说,帮助有限。但是!你得给它点时间,也得调整关键词。几次下来,它开始能挖掘出一些之前我真没怎么关注过的、相对“冷门”但可能很相关的文章。而且它给的摘要,虽然有时候语法有点儿别扭,但大体意思抓得还挺准的。这就像有个勤快的初级研究助理,能帮你跑腿找资料,但最终哪些有用,哪些思路是对的,还得你自己来拍板。那种偶尔给你个“惊喜”的感觉,挺奇妙的。

最让我期待的,肯定是“提纲生成”和“段落续写”了。写论文最怕的不是写,是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写,结构怎么搭。我把我的研究问题和一些初步的想法输入进去,让它试试看能不能生成个提纲。结果嘛……给出的结构,老实说,有点儿像模板。就是那种教科书里标准的“引言-文献综述-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大框架,中间细化的部分,也比较常规。如果你脑子里完全没谱,这倒是个不错的起点,至少给你个骨架。但如果你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想让它帮你完善或提供不同视角,它目前还显得有点儿“死板”。它能模仿的是论文的“样子”,但灵魂和创意,抱歉,还是你自己的事儿。

至于“段落续写”,这个功能我用得小心翼翼。输入一个开头句,或者一个主题句,让它帮你扩充。体验嘛,怎么形容呢?就像你跟一个非常有礼貌但想象力不太丰富的人聊天,他总能接上话,接得也符合逻辑,但很少能给你意料之外的精彩观点。写出来的句子,语法肯定没问题,用词也规范,但就是少了点儿“人味儿”,少了点儿思想的锋芒。特别是讨论和结论部分,需要你自己的分析和升华,AI生成的东西就显得非常苍白无力。我试着让它写一段讨论,结果出来的内容,基本就是把结果复述一遍,然后套用一些标准化的套话。指望它帮你搞定深度分析?做梦呢。

但是,在一些“体力活”上,这套智能辅助工具确实展现出了它的价值。比如“语言润色”。我一个语法常常出错、句子经常写得又长又拗的人,把写好的草稿扔进去,它能很快帮你找出语病,调整句式,让表达更流畅。虽然有时候它会把我的个人风格也给“抹平”了,变得太过于标准化,但作为一个初步的修改工具,相当可以。特别是对于非母语写作者,或者像我这样写到最后脑子已经糊了、分不清主谓宾的时候,它就像一个兢兢恳勤的编辑,帮你把基本的语言关了。

还有那个“参考文献格式化”!我的天,这个功能简直是天使!每次写参考文献,对着各种不同的格式要求(APA, MLA, Chicago…)一个一个手动调整,那种痛苦谁懂?眼睛都看花了!把你的引用信息输进去,它唰一下给你按照指定格式排好,虽然偶尔还得自己微调,但它能省下你大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这部分,我觉得这个北京大学AI写作系统做得挺到位,是真真实实帮到了痛点上。

用了这段时间下来,我的感觉是,它远没有达到“代写”的程度,甚至离“深度思考辅助”也有不小的距离。它更像是一个高级的、集合了多种功能的文献管理工具、语法检查器和结构启发器。它不能帮你确定研究的创新点,不能帮你进行有深度的理论分析,更不能替代你日思夜想、苦心孤诣形成的核心观点。这些最最重要、最最“值钱”的部分,依然牢牢地掌握在你这个“人”手里。

它擅长的是那些重复性的、有明确规则的工作:找文献(给定关键词和主题)、按模板搭架子、检查语法、格式化引用。这些恰恰是消耗我们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创造性最低的部分。从这个角度看,叫它智能辅助工具确实更贴切。它不是来取代你大脑的,它是来解放你的双手的,让你能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那些真正需要你这个人类大脑去完成的事情上:思考、创新、分析、批判、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独特论证。

当然,也得看到它的局限性。生成的内容有时会显得空洞、缺乏新意。对于高度专业化或前沿的领域,它的知识库可能更新不及时,给出的建议可能不够深入。而且,过度依赖它,会不会让我们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退化?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子里转悠。用它来辅助文献梳理、语言表达,没问题;但如果让它主导内容甚至观点,那写出来的论文,还算是我自己的东西吗?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个挺严肃的学术伦理问题。

总结一下这次深度测评的感受吧。北京大学研发的AI写作系统,作为学术论文智能辅助工具,它确实有亮眼的地方,尤其是在文献管理、语言润色和格式规范这些环节,能显著提高效率,减轻不少负担。但它绝不是万能的,更不能替代核心的学术思考和创造过程。它是一个工具,一个不错的工具,可以帮你搬搬砖,但盖房子、设计房子的活儿,还是得你自己来。

它让我看到了AI在辅助科研写作领域的潜力,也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人类智能,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不可替代性。未来,这样的工具肯定会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强大。但愿它们能始终定位在“辅助”上,真正成为我们攀登学术高峰时的有力拐杖,而不是让我们变成只会依赖外骨骼的巨婴。写完这篇测评,虽然不是论文,但也用上了点它的思路梳理功能,感觉没那么枯燥了。嗯,至少,克服了那个可怕的空白屏幕。这大概就是它目前最大的意义所在吧,给你一个开始的勇气,和一点点坚持下去的动力。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