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是老说AI嘛,什么都能写。有人就琢磨了,咱这堆东西,它能搭把手不?说句大实话,刚开始我心里是打鼓的。这东西,真能理解咱们这儿的弯弯绕?能写出那种“既要…也要…”、“坚持…不动摇…”的味儿?心里没底。但架不住活儿多啊,总得找点法子。
于是乎,就开始偷偷摸摸地试。得找那种据说比较“靠谱”的工具。市面上那些大模型,功能是挺全,但你知道的,数据安全,这是头等大事。那些东西,数据跑哪儿去了?谁看了?心里真没谱。咱这儿的东西,随便出去一点,可能都是天大的事。所以,首选肯定得是那种本地化部署的,或者至少是国内有严格安全审查、专门针对政务或企业内网环境设计的。可惜这种体制内专属的工具,目前公开的、成熟的还不多,很多可能都是内部在搞,或者得等。
眼下能摸索的,大概分几类吧,用的时候都得小心翼翼:
第一类,是那种能帮你“续写”或“生成”初稿的。你给个标题,给几个关键词,它哗啦啦给你冒出一堆字。说实话,大部分时候,写出来的东西挺像那么回事,但仔细一看,空话套话居多,没啥营养,也没啥新意。就像个勤快但没脑子的实习生,量大管饱,质量嘛,呵呵。但它有个好处,能破除你的“第一稿恐惧症”。对着空白屏幕犯愁,不如让它先吐一堆出来,你再在上面修修改改,总比从零开始强点儿。用这个得记住,它只是个“破冰工具”,提供个框架,具体内容、核心观点、数据,还得你往里填,往里改。尤其是那些需要接地气、有实际案例的,AI写出来的一准儿是泛泛而谈。
第二类,是“提炼”和“总结”工具。这个我觉得相对靠谱点儿,风险也小些。你把一份冗长的会议纪要、一份调研报告扔进去,让它给你抓重点、列要点。有时候,它抓得还挺准的,能帮你快速梳理信息。这就像找了个速读能力超强的秘书。但这也不是万能的。它提炼出来的,可能只是文字表面的信息,字里行间的潜台词、领导强调的语气、没写出来的实际情况,它是抓不住的。所以,提炼完,人工审核是必须的,还得结合你的背景知识和会议场景去判断,哪些是真重点,哪些是它误抓的。
第三类,是“润色”和“改写”工具。这个我用得比较谨慎。有时候一句话写得不够顺,或者想换个说法,可以扔进去让它帮忙改改。它能提供一些不同的句式或者词语替换。但它改出来的东西,有时候会失掉原文的腔调,甚至变得很怪异,或者用了些不符合我们这儿行文习惯的词。咱们这儿的文字,讲究个规范性,有自己的一套语境和风格。AI学的是大范围的语言,它不懂你这份材料是给谁看的,要达到什么目的,尤其是一些带有特定政治含义或专业术语的词汇,它乱改可能就出问题了。用这个,就相当于找了个语感不错的文字编辑,但他不懂行规。所以,改完的,必须逐字逐句地对,看看有没有跑偏,有没有犯忌。
还有一类,可能是一些内部系统集成的,带有知识库功能的AI助手。如果你单位有这种,那安全性可能会好一些,因为它是在内部环境跑的,而且训练数据可能是你们自己内部的规章制度、历史文件。这种用起来,风险相对低,而且可能更懂“行话”。它可以帮你快速查找某个规定的条款,或者根据历史文件生成类似格式的草稿。但这种,可遇不可求,不是每个单位都有这个条件搞。
说来说去,政务写作智能化这事儿,目前来看,AI工具更像是一个辅助,一个帮你提高效率的助手,但它绝对不能替代人。特别是在咱们这个环境里,有几个使用规范,那是底线,是红线,千万不能踩。
首要的,刚才就说了,保密和安全是天。严禁将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内部敏感信息的数据输入到任何外部的、不确定安全性的AI工具中。哪怕是内部的工具,也要搞清楚它的数据处理流程和安全等级。一旦信息泄露,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其次,内容真实性与准确性。AI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能力,有时候超乎你想象。它生成的内容,尤其涉及数据、事实、政策原文的,必须进行人工核验。不能因为它写得溜,你就信了。负责任的主体永远是你自己,不是AI。你把错误的信息上报了,板子打的是你,不是那堆代码。
再来,文风与腔调。咱们这儿的材料,很多讲究个正式、严谨、得体,有时候还得有点政治高度。AI写出来的,容易生硬、模板化、缺乏温度和针对性。用它生成的稿子,必须经过深度修改和人工“加热”,赋予它人类的情感、经验和判断,让它符合具体的语境和要表达的意图。别指望AI能理解“在……精神指引下”或者“深刻领会……重要论述”背后的深层含义。
还有,原创性与抄袭。虽然AI是生成的,不是从网上复制粘贴,但它学习的是海量数据。有时候它生成的内容,可能会高度模仿已有的文本,甚至不小心“碰”到一些特定的表达,让人感觉像抄袭。这在讲究政治规矩的场合,是很大的风险。所以,即使是AI生成的草稿,也要确保最终定稿的独立性和原创性,避免潜在的合规风险。
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人工审核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任何AI辅助生成或修改的材料,都必须由具备相关知识和经验的人员进行全面、严格的审查。这包括但不限于事实核对、政策对标、逻辑梳理、文风调整、保密审查等。AI只是个工具,最终的把关,还得靠我们自己的脑子。
所以,别把AI想得太神。它不是来取代你,是来给你减负的,但使用不当,它也能给你添大麻烦。咱们用它,得像对待一件有用的、但需要严格看管的工具。知道它的长处,更要清楚它的短板和危险。在确保安全、准确、合规的前提下,谨慎地用它来提高那么一点点效率,从那堆材料里稍微喘口气。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