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写作评分 专业解读:如何精准为 AI 写作评分

AI知识库2个月前发布 yixiu
1 0

传统的那些文章好坏标准,什么语法对不对啦,逻辑通不矛盾啦,信息全不全啦……这些对AI来说,真是小儿科。它能瞬间给你拎出一大堆信息,排好序,句法上错漏?少见。但文字这玩意儿,什么时候光是“对”就行了?一碗白开水,再干净再标准,它也是白开水啊。好文章得是汤,得是酒,得有滋味,能让你喝下去,咂巴咂巴嘴,回味无穷。或者至少,是一杯恰到好处的咖啡,提神醒脑,有点苦,有点香。

所以,给AI评分,首先得跳出“正确”这个框。咱得看它能不能打动人。这怎么量化?难。它不像考数学,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评判文字,尤其是有那么点“创作”意思的文字,它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你的体验、你的感受,是第一位的。一篇AI写的文章,你看完了,心里泛不起一点涟漪,哪怕它把所有该说的都说了,该有的格式都有了,那能算好吗?在我这儿,不行。

ai 写作评分 专业解读:如何精准为 AI 写作评分

你看,AI写东西,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滑工整可预测。它像个优等生,每次考试都能拿高分,但你总觉得少了点啥。少了什么?少了那一笔出格,少了那一点意外之喜。人类写东西,有时候会犯点小错,会突然跳脱一下,会用一个看似不搭但却神来之笔的比喻,会因为情绪激动而打乱一下句子的节奏。这些,恰恰是文字生命力的体现。AI太“乖”了,乖得有点乏味。给它评分,就要看它有没有哪怕一丁点儿,愿意“叛逆”一下的苗头。当然,现在看来这苗头极其微弱。

那具体看啥呢?

第一,看它的语境感知分寸感。写一篇严肃的研究报告,跟写一个朋友圈段子,这语气、用词、结构,那完全是两码事。AI能不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读者,自动切换到最恰当的“频道”?有时候它会用力过猛,有时候又显得过于保守。比如写个科普文,本来想用点轻松活泼的调调拉近距离,结果它给你整得跟教科书一样干巴巴;或者反过来,写个正式通知,它给你冒出几个俏皮话,那不是砸场子吗?这种“懂不懂场合”的能力,特别考验它的“情商”。可惜目前,AI的“情商”还停留在能识别关键词阶段,离真正的“会来事儿”差远了。

第二,看它的原创性——这里的原创性不是指信息是不是它第一个发现的(AI没这功能),而是指它的表达方式,它的组织结构,是不是能跳出那种陈词滥调的圈子。AI是建立在大数据之上的,它学的是概率,是最大公约数。所以它写出来的东西,总感觉在哪儿见过,用词、句式都显得那么“安全”,那么“套路化”。真正写得好的文章,哪怕写的是烂大街的题材,也能让你读出点不一样的东西,因为它带着作者独特的视角和经历。AI能模拟不同的风格,模仿某个作家的笔触,但那终究是模仿,它没有自己的“风格DNA”。给它评分,就得看看它能不能偶尔冒出点“非典型”的表达,哪怕是误打误撞,那也比永远在“标准答案”里打转强。

第三,看它的情感连接能力。文字最高的境界,不就是共鸣吗?让人笑,让人哭,让人热血沸腾,让人陷入沉思。AI能识别“悲伤”、“快乐”这样的情感词,也能在文章里堆砌它们,但它理解“悲伤”是什么滋味吗?它能体会“快乐”有多么转瞬即逝吗?它给你写失恋,能写出那种心里空落落的、看啥都灰蒙蒙的感觉吗?能写出那种听到某首歌瞬间泪崩的场景吗?写不出来。它只能告诉你“人物感到悲伤,因为他/她失去了……”,然后加一堆形容词。苍白得很。给AI评分,这一点是致命伤。如果你读完一篇文章,感受不到任何情绪的波动,那这分儿,怎么也给不高。

第四,看它的叙事能力。写故事,可不是把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罗列清楚就行。好的叙事,讲究节奏,讲究留白,讲究视角切换,讲究吊胃口,讲究在不经意间埋下伏笔。AI也能编故事,但往往显得生硬缺乏张力。情节推进像赶火车,人物对话像念课本,该详写的地方一笔带过,该略写的地方又啰嗦半天。那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巧劲儿”,AI还没掌握。它可能能给你一个完整的故事梗概,但让你读下去,却食之无味。

最后,也是最虚的一个标准:“灵气”或者说“妙笔”。有时候一句话,一个词,就能点亮整篇文章。它可能是个绝妙的比喻,可能是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可能是个充满哲理的瞬间感悟。这种“妙”是难以捉摸的,它不是逻辑推理的产物,更像是作者的顿悟,是灵感的火花。AI能组合词语,但它能产生真正的“顿悟”吗?我看悬。给AI评分,如果偶尔能捕捉到哪怕一点点“灵光乍现”的迹象(哪怕这“灵光”是它巨大计算量后的偶然产物),那倒是可以破例加点分。但这太罕见了。

所以,怎么“精准”为AI写作评分?其实哪有什么绝对的精准。评分更像是一种诊断。诊断它离“好文章”(在我心里,“好文章”总是和“人”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多远。我们不能指望AI写出普鲁斯特,写出卡尔维诺,甚至写出知乎上一个真诚分享自己经历的普通人。它的价值在于效率、在于信息整合、在于基础文字工作的替代。给它评分,要看它在完成特定任务时,是否达到了“及格线”——这个及格线不是技术上的,而是“人情味儿”上的及格线。

一篇AI写的文章,如果能做到信息准确逻辑清晰语法无误格式规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模拟出合适的语调(比如,写科普文像个耐心的老师,写新闻像个客观的记者),那在很多功能性写作场景下,它就算合格了。这是它的基本分

但如果想得高分,它就必须展现出更多的东西:它有没有尝试非传统的表达?用词有没有一点新意,而不是永远那么安全?句子结构有没有一些变化,读起来不是一马平川?有没有那么一两个段落,让你觉得“哎,有点意思”?有没有哪怕一点点,能让你感受到一丝“人味儿”,一丝真诚,一丝情感的投入(哪怕是模拟的)?这才是拉开差距的地方。

最终的评分,其实是我们在心里对照着“人类优秀作品”的那杆秤在衡量。AI写作,目前看来,它更像一个极其勤奋、知识渊博但缺乏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的“学生”。它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回答得滴水不漏,但你问它初恋是什么滋味,它就卡壳了。

所以,给AI写作评分,别光盯着它的优点(快、准、全),那就像夸一个人呼吸系统发达一样,是无效赞美。得盯着它没有的,或者欠缺的地方——那些只有才能带来的东西:那份不可复制的经历,那份复杂微妙的情绪,那份突然而至的灵感,那种字里行间不经意流露出的真我。评分,其实是在审视一种新形式的表达,同时也在重新定义,或者说,重申我们到底看重文字里的什么。那不是冰冷的信息,是流动的生命。给AI评分,我们评的其实是它离那流动的生命有多远。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