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写作业 AI 绘画写作业,作业从此与众不同

心里咯噔一下。这还是写作业吗?或者说,这种“写”法,跟我们理解的那个埋头苦干、一笔一画的“写”作业,完全是两码事了。它与众不同,可不是一点半点的不同,简直是天壤之别。

你说过去我们画个植物,得找实物吧?或者对着图片描描画画,哪个叶脉怎么走,花瓣怎么卷,得自己琢磨、自己观察。错了还得擦,橡皮屑堆一桌子,纸都擦薄了。那是一种 tactile 的感觉,一种身体力行的体验。手腕疼不疼,笔握得紧不紧,颜料调得对不对,都是过程,都是记忆。可现在呢?孩子可能只是敲几个字:一朵在阳光下盛开的红色玫瑰,露珠晶莹,背景是模糊的绿色。然后,嗖一下,几秒钟,甚至不到一分钟,那朵玫瑰就“活”生生跳出来了。

绘画写作业 AI 绘画写作业,作业从此与众不同

你看,那速度,那效率,简直是开挂了。过去一晚上都可能磕磕巴巴完成不了的绘画作业,现在可能午饭前就搞定了,而且成品质量高得离谱。老师看了,可能都得愣一下。这幅画,不像某个小学生绞尽脑汁、涂涂抹抹的产物,它更像…像一本高质量图鉴里随手截的一页。漂亮是漂亮,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那股子笨拙劲儿,少了那份投入的汗水和纠结。那股子为了画好一个细节,眼睛都快贴到纸上的劲儿,没了。

所以,“AI绘画写作业”这个事儿,它首先改变的是过程。彻底颠覆了。从“我动手去创造”,变成了“我动脑(或者动指头)去指挥机器创造”。这个转变太大了,大到我们还没完全消化过来。

有人说,这是工具啊!就像以前用计算器取代算盘,用电脑取代打字机一样。这是进步!是解放生产力!孩子可以把省下来的时间,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比如研究怎么用AI生成更复杂的画?或者干脆去玩儿?

听起来挺有道理。AI绘画作为一个工具,它的强大毋庸置疑。它能模仿各种艺术风格,能生成现实中不存在的奇妙景象,能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这对于成年艺术家、设计师来说,确实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们可以用AI辅助构思、找灵感,甚至直接生成作品的一部分。可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来说,这个工具的介入,意味着什么?

这不光是“画”的问题,更是“学”的问题。写作业,它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交上去给老师打个分。它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载体。你画一朵花,不仅是在学绘画技巧,你可能还在学植物的结构、颜色、光影。你画一个历史场景,你得去查资料,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穿着、建筑、氛围。这些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比最终那幅画可能更重要。

AI直接给你成品,省略了中间所有的“苦功”。那份从不会到会、从不像到像、从粗糙到细致的手绘磨练,是创造力萌芽、成长、强化的土壤啊。你让AI画一朵花,你输入指令,它给你结果。这个过程,创造力体现在哪儿?体现在你构思的prompt(提示词)有多精妙吗?那是一种不同的创造力,更偏向于“构想”和“指挥”,而不是“亲手实现”。

这就像,老师让你写一篇作文,要求是描写你最喜欢的小动物。结果你跑去找AI,输入“描写一只可爱的小猫,它有雪白的毛,绿色的眼睛,喜欢玩毛线团”。AI洋洋洒洒给你写了一篇,辞藻华丽,结构完整。然后你交上去,拿了个高分。你学会了什么?你学会了怎么提炼关键词让AI帮你写。但你自己的观察呢?你抱着小猫,感受它毛茸茸的触感,听它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看它追逐一个小光点时的专注眼神——那些只有你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的感受和细节,那些构成个性化表达的独特素材,全都被跳过了。

AI绘画写作业也是一样的道理。它提供了一种极致的“便利”,但这种便利,是不是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宝贵的成长机会?那些在纸上涂涂改改、尝试不同颜色搭配、甚至不小心弄脏了手的小小“事故”,都是学习的一部分。它们塑造了孩子的耐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完成”这件事的成就感。AI给出的完美结果,固然与众不同,但那种“不同”,是少了人的温度、人的痕迹、人的灵魂的“不同”。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AI绘画作为辅助工具,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可能有其价值。比如老师布置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背景,让学生在前面画人物,也许AI可以快速生成背景,让学生专注于人物刻画。或者作为一种启发灵感的方式,让学生看到更多可能性。关键在于如何引导界定它的使用。

现在的困境是,AI太容易获取,太容易使用了,而很多学校和老师还没来得及想好对策。作业的评价体系是不是也要变?过去评价的是你的画技、你的构图、你的色彩运用。现在呢?是不是要评价你的prompt写得有多好?你的创意构思有多独特(即使是用AI实现的)?这简直是给传统的教育体系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而且,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最容易被标准化的、最容易被机器替代的“技能”(比如写字、基础绘画)被AI轻松完成时,我们应该让孩子去学什么?是更高级的思考能力?更复杂的创造力?还是那种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基于真实生活体验情感连接的表达能力?

AI绘画写作业的出现,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也照出了我们对于“学习”和“创造力”的理解是不是需要更新。它让写作业这件事变得与众不同了,这种不同既带着科技的炫目光环,也带着一丝令人不安的模糊和焦虑。

未来的路会怎么走?未来的作业会是什么样?会变成人机协作吗?还是会走向两个极端,一部分追求极致的AI辅助,一部分回归最纯粹的手绘思考?这真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但我总觉得,如果一个孩子从未体验过亲手画下一笔的触感,从未经历过绞尽脑汁构思一个画面、反复修改的挣扎和快乐,那么即使他用AI生成了无数幅令人惊叹的画作,他的内心深处,会不会总是少了点什么?少了那份独属于人类,独属于个体,与纸张、与色彩、与自身情感深度连接的,最原初的创造力冲动。

所以啊,这AI绘画写作业,看着是轻松了,作业也确实与众不同了。可这“不同”的背后,藏着多少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呢?它会不会让我们的下一代,拥抱了效率和完美,却在不经意间,丢失了那些生命中真正宝贵、无法被标准化的,带着体温的、带着缺憾的美好和能力?想想都觉得,挺复杂的。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