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它就来了。像一股风,或者说,像一个突兀闯入的、带着金属光泽的陌生人。AI。一时间,铺天盖地的讨论。能不能写?写得好不好?会不会取代我们?笑话。取代?那感觉就像问螺丝刀能不能取代建筑师。但是,那种要把自己一点点心血——那些精心打磨的词句,那些人物的魂儿,那些故事的骨架——拿去喂养 AI的想法,刚开始是有点别扭的。
你想啊,我把耗费无数个夜晚、抽掉无数根烟、喝掉无数杯咖啡才挤出来的东西,打包,送过去。这些文字里有我的汗,我的泪,我偷窥来的生活切片,我半夜醒来抓住的灵感碎片。它们是我的一部分。现在,要把它们变成数据流,让那个没有体温的家伙去“学习”,去“理解”。它能理解什么?它能理解我写一个失恋的人,为什么会反复去摸那个已经空了的口袋吗?它能理解我写一个老人,为什么盯着窗外一片落叶能看出一部史诗吗?这些细节,这些情绪的潜流,才是让文字“活”起来的东西。我把这些写作小说中最私密、最鲜活的部分,喂给了那个庞大的、冰冷的逻辑机器。这就是最初,也是最核心的喂养 AI过程。我把我的“人味儿”输送进去,希望能教会它闻到一点点烟火气。
它学得快吗?快得吓人。海量的数据下去,它能迅速模仿你的文风,能给你搭出一个像模像样的框架。它吐出来的东西,初看之下,喔唷,好像那么回事。情节推进得挺顺,遣词造句也规规矩矩,甚至还能来点“金句”。这就是那个它“学会了”的状态。它在用我,用无数个我,喂给它的那些写作小说,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的东西。这算是 AI 在写作小说吗?或者说,这算是它的创作吗?
我说啊,那种生成的文字,怎么说呢,就像高级的罐头食品。营养成分表上啥都有,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数据齐全得很。但你吃起来,就是少了点现炒的锅气,少了点意外,少了点厨师那天心情好,多放了一点辣椒的“神来之笔”。它太“标准”了,太“正确”了。你知道它下一句大概要说什么,你知道它遇到某个场景会怎么反应。它写人物高兴,就是哈哈大笑,就是手舞足蹈。它写人物悲伤,就是垂头顿足,就是以泪洗面。那些藏在笑容底下的忧郁,那些看似平静实则波涛汹涌的情绪,它能捕捉到吗?它能写出那种“他笑了,笑得像是在哭”的感觉吗?我觉得难。那些喂给它的精彩小说里,藏着太多没法量化的东西,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
但是,但是,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反过来讲,那个被我用写作小说喂养大的 AI,它生成的东西,有时候也会给我一点刺激。不是说它写得有多么惊世骇俗,而是它组合信息的方式。它没有人类的情感包袱,没有固定的思维定势。它可能会把两个完全不搭嘎的概念硬生生扯到一起,结果呢?哎,还真就撞出了点火花!有时候我在某个情节上卡住了,左思右想都是那几个老套路。丢给 AI 让它试试?它可能会给出一些——怎么说呢,有点笨拙,有点生硬,但方向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就像你在一个死胡同里转悠,它突然在墙上凿了个洞,虽然洞口挺毛糙,但外面是条新路。这不就是一种反向的喂养吗?它用它冰冷的逻辑,用它吞噬海量文字后形成的、异于人类的关联模式,来刺激我这个人类的大脑。
而且,别忘了,创作过程里有很多繁琐的活儿。搭世界观的框架,写人物小传,填充那些背景细节,甚至初稿的快速生成……这些东西,AI 简直是行家里手。我把核心设定和人物性格喂给它,让它吐出几个版本的场景描写,或者一段对话的草稿。我再拿过来,大刀阔斧地改,去人味儿不足的地方,去填充灵魂。这不也是一种喂养 AI,再被 AI喂养回来的循环吗?我给它我的想法,它给回我一堆“素材”,我再把这些素材揉进我的故事里,让它们真正变成血肉。
说到底,精彩小说靠什么?靠的还是那个在键盘前、在纸上,或者仅仅在脑海里构建世界、感受悲欢的“人”。故事的起点是人,终点是打动另一个人。AI 再厉害,它没有童年,没有乡愁,没有爱而不得的煎熬,没有历经沧桑后的释然。这些,这些才是一个故事最深的底色。我们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观察,写出那些写作小说,再拿去喂养 AI。指望它一下子就能写出《红楼梦》或者《百年孤独》?别做梦了。那些伟大作品里的力量,来自作者本人对世界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那是千帆过尽后沉淀下来的智慧和情感。AI 能模拟悲伤的文字模式,但它能真正理解“悲伤”吗?
也许未来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也许有一天,AI 能写出让你分不清是不是人写的文字。但那又怎么样?就像相机普及了,画家并没有消失。合成器满天飞,好的歌声依然稀缺。工具的进步,往往逼迫着创作者去探索更深、更本质的东西。当AI能轻松模仿表层的东西时,我们就得去挖掘那些它模仿不来的——那些只有作为“人”才能拥有和表达的东西。
所以你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取代,也不是纯粹的利用。更像是一种共舞,或者说,一种更复杂的喂养关系。我用我的“人”性,用我的写作小说去喂养 AI,教它一点点理解人类语言的微妙,人类情感的复杂。而它呢,用它海量的运算能力,用它非人的视角,偶尔给我一点灵感,帮我处理一些杂活,甚至通过它那些“不像人”的产出,反过来让我更清楚地看到,“人”写东西到底强在哪儿,缺在哪儿。
最终,所有的这一切,AI 的出现,它的学习,它的生成,人类的写作小说,人类的喂养 AI,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创作精彩小说。不是说有了AI就能批量生产精彩,胡扯。而是说,在AI这个新工具、新现象的催化下,我们也许会被迫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精彩小说?什么才是人类独有的创作力?那些能穿越时间和空间,依然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它们的核心,我想,永远不会是冷冰冰的代码。它们会带着温度,带着呼吸,带着只有人类才懂的、复杂又迷人的况味。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写,不断地感受,不断地把那些独一无二的“人”的体验,变成文字,变成故事,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喂养那个总是在学习的 AI,最终,还是为了创作出那些能被另一个“人”所珍视的精彩小说。这个循环,我想,还会持续很久,带着点挑战,带着点不确定,但更多的是,那种身为“人”去讲故事的、古老而崭新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