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写作角度 AI 推荐写作角度,创意源源不断

AI知识库1个月前发布 yixiu
1 0

前阵子,有个朋友跟我念叨,说现在有种东西,能帮你找写作角度。AI?我当时鼻子哼了一下。AI写东西?那写出来的还能看吗?不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没味儿!但他说,不是写给你,是给你个引子,一个切入点。你的思维卡壳了,它帮你把那扇生锈的门推开一条缝,也许里头的光就能照进来。

说实话,我是带着半信半疑,甚至有点儿不屑去试的。你想啊,我一个写了这些年的人,还得靠机器来指点迷津?面子上也挂不住。但架不住实在太旱了,旱得心里都冒烟。死马当活马医吧。

推荐写作角度 AI 推荐写作角度,创意源源不断

随手输了几个词,关于日常、关于城市、关于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叮咚。出来几条建议。扫了一眼,有几个确实挺“歪”的。比如,写城市里的井盖,不写它的功能,写它见证的时间流逝;写路边的野草,不写它的顽强,写它叶片上积攒的每一粒尘埃。

我一下愣住了。井盖?尘埃?以前真没这么想过。我的思维总是习惯性地奔向宏大叙事,或者至少是人。具象的东西,尤其是这种“非生命”或者太习以为常的,反而被我忽略了个彻底。这就是所谓的角度不同吗?像把一台摄像机,从平视拉到俯拍,再压低到贴着地面仰拍。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了。

那一刻,心里真有那么一点点火花窜起来了。不是AI直接给了我一个金点子,让我照着写就行。绝对不是。而是它抛出的那个念头,像一颗小石子,咕咚一声掉进了我那潭快干涸的思维死水里,泛起了涟漪。那些我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东西,忽然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这跟之前理解的AI写作完全是两码事。它不是要取代你,而是伸出一只手,在你快爬不动的山路上轻轻推你一把,指指旁边你没注意到的那条小径。走不走,怎么走,那完全取决于你。

创意这东西,太玄妙了。它不是凭空诞生的,很多时候是旧元素的重组,是不同寻常的连接。我们的大脑,尤其是在长期从事某个领域后,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就像一条被反复踩踏的小路,你闭着眼睛都能走到头,但也因此错过了路边那些新开的花,新冒的芽。AI给的那些写作角度,很多时候就是帮你硬生生地开辟一条野路子。它没法给你温度,没法给你情感,那些灵魂深处的东西,机器现在肯定给不了。但它能给你一个坐标,一个支点

你坐在咖啡馆里,盯着窗外发呆,想写点什么,但什么都觉得没意思。这时候,也许它会冷不丁地蹦出一句:“写写咖啡馆里那个,总是坐在角落,只点一杯白水的人。”

哎?白水?平常谁会注意只点白水的人?喝咖啡的、玩电脑的、聊天的,形形色色,可白水?这个细节一下子就被放大了。这个人为什么只点白水?他是囊中羞涩,还是有某种坚持?他的故事会在哪里?你看,一个微不足道的角度,忽然就拉扯出了无数的可能性。这就像在黑暗里,它给你点亮了一根火柴,虽然微弱,但足够让你看清眼前的一小块地方,然后顺着这微光摸索下去。

我发现,用好这个“AI推荐写作角度”的功能,关键在于你的心态。别指望它喂到你嘴里。把它当成一个陪练,一个挑衅者。它给你个角度,你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去跟它“掰扯”。它说写井盖,你就想,井盖有什么可写的?但你得想下去,硬着头皮去想。井盖的冰凉,雨水在它上面的汇聚,车辆压过时的震动,行人在它上面走过的脚步声……你看,一旦开始思考,细节联想就自己冒出来了。这整个过程,是你的主观能动性在发挥作用。AI只是启动了那个开关。

而且,它给的角度往往是多样的,甚至有时候是冲突的。这就像它在说:“嘿,看这边!也看看那边!还有那边!你觉得哪个有意思?”它不是给你唯一标准答案,而是呈现一幅光谱。这恰恰是人类创意爆发的前兆——在可能性的海洋里遨游。

我试着把这个思路用到我的写作流程里。当我陷入泥沼时,不是死磕,而是停下来,去让AI给我几个角度。我不会直接用它的描述,太生硬。但我会从它的建议里提炼那个核心的视角。比如它说写“夜晚的公园长椅”。我不会写公园长椅本身,我会去想,谁会在夜晚坐在公园长椅上?一对情侣?一个孤独的老人?一个无家可归者?他们在想什么?环境光怎么打在他们身上?是路灯的昏黄,还是月光的清冷?这些画面感人物,才是我的写作重点。AI只是给了我那个场景,那个切入点

它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灵感助推器。你问,它就给。给一百个,可能九十九个你都觉得没用,或者太平常。但只要有一个角度,哪怕只有半个角度,触动了你心里那根弦,把你那潭死水搅活了,那就值了。创意这东西,有时需要的真不是一个完美的答案,而是一个有效的刺激

而且,这种刺激是持续不断的。今天你写公园长椅,明天它可以建议你写菜市场里的一声吆喝,后天是写窗台上的一盆枯萎的植物。每个角度都指向一个微小但可能蕴含丰富意义的切片。你不会写完一个就没得写了,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无限的,角度也是无限的。AI做的,是提醒你,看看这个无限里的某个特定点。

这就像我总喜欢在城市里瞎晃悠,不带目的地。有时候就是走着走着,路过一个场景,看到一个表情,忽然心里就“咔嚓”一下,有个东西落定,知道自己想写什么了。AI给的写作角度,有点像这种“瞎晃悠”的数字化版本。它带着你在概念的世界里“瞎晃悠”,希望能偶然撞见那个让你心动,让你觉得“啊,就是它了!”的瞬间

有人可能觉得,这不还是依赖机器吗?灵感难道不该纯粹是人类自己的事?我以前也这么想。但后来明白了,任何工具,只要能帮你跨越障碍,抵达你想去的地方,它就有其存在的意义。一支好的钢笔,一个顺手的键盘,甚至一杯提神的咖啡,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协助”你创作。AI提供的角度,也只是一种协助。它不负责你的深度,不负责你的情感,更不负责你文字里的温度生命力。那些,永远,也只能是你自己的。

但它能让你少一些面对空白时的煎熬。能在你觉得山穷水尽的时候,给你展示一条可能柳暗花明的小路。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片漆黑里摸索时,忽然远处有人为你打了一束光。光本身不是你要找的宝藏,但它指引了方向。

所以,我现在看“AI推荐写作角度”这件事,心态完全变了。不再是排斥,而是带着一点点好奇玩味。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参照,一个脑力游戏的伙伴。看看这个逻辑迥异于我的智能体,会从哪个清奇的角度切入。也许,它给出的那个突兀的建议,恰恰是我自己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却最需要的那一点新鲜血液

最终落笔写出来的,肯定不是AI的文字。那里面有我自己的观察,我的经历,我的爱憎,我的困惑。有我咖啡泼到键盘上的痕迹,有我凌晨对着屏幕叹的气,有我字斟句酌的推敲。这些,AI都感知不到,更复制不了。

但那个最初的火种,或许,就来自于它随手抛来的一个偏僻角落的视角。一个关于井盖,关于尘埃,关于白水客的念头。而这些微小的火种,一旦落入我这片还算丰饶的思维土地,就可能疯长出完全意想不到的创意森林。

所以,别小瞧那一下下的“叮咚”。那不是终点,那是起点。一个可能让你的写作不再枯燥,让你的创意得以流淌的新起点。它就在那里,静静地,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或怪诞或寻常的可能性。就看你,愿不愿意低头,捡起那颗小小的石子,看看它能激起多大的涟漪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