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行,最怕的不是写得不好,是写不出来。写不出来,就没稿费,没稿费,就得喝西北风。所以,什么能帮我多码几个字儿,能让我少掉几根头发,我眼珠子都能绿。之前听朋友们说起什么AI 写作助手,我心里是打鼓的。你说机器能写啥?能写出网文里那些弯弯绕绕、爱恨情仇?能懂读者想看啥?嗤,我那会儿,是不信的。觉得那玩意儿,顶多就是个高级点的同义词词典,或者帮你改改错别字,写写套话。
结果呢,风声越传越响,特别是听说起点 AI 写作助手也来了。起点啊,那是咱们的大本营,是饭碗的根儿。它家出的东西,总归得有点门道吧?我心里痒痒的,虽然嘴上还撇着嘴,说什么“都是噱头”,但手已经不听使唤地摸向了鼠标。得,试试就试试,反正卡着也是卡着。死马当活马医呗。
一上手,嘿,有点意思。不是那种上来就问你“想写什么类型?主角叫啥名?”的傻瓜模式。它像个聊天框,你跟它说你的困境,比如,“我这段剧情,写到主角被困在地下迷宫里,怎么设计机关能让他巧妙脱困,又不显得降智?” 它不是直接丢给你一个现成答案,而是会跟你“讨论”。它会问你迷宫的设定、主角的能力、之前埋的伏笔等等。感觉呢,就像你有个助理,在帮你一起捋思路,一起头脑风暴。
最让我意外的是生成设定这块。以前写玄幻、写科幻,世界观、功法、异能、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一个设定能把我卡一天。不是想不到,是想到了一堆,发现互相矛盾,或者不够新颖,或者压根儿没法自圆其说。用了这起点 AI 写作助手,我说“给我来一套围绕‘声音’的异能体系”,它能刷刷刷给我列出几十条方向,从控制声音振动到模拟特定频率,甚至能给我编出基于声波的攻击、防御、侦查技能,还有对应的副作用和修炼体系。看得我眼都直了。当然,不是它生成的就能直接用,很多是扯淡的,逻辑不通的,或者跟我的整体设定八竿子打不着。但是!重点是那个“但是”!它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方向盘,我不用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了。它抛出的一堆砖头里,总能让我找到几块能砌墙的好砖。
再比如写人物小传。给它几个关键词,性格、经历、外貌特征,它能给你整出一篇还像模像样的小传。那小传,写得可不是空洞的形容词堆砌,它能给你编点具体的小故事,让你的人物一下子“立”起来一点。虽然有时候故事俗套得要死,但至少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我再往里面填充血肉,修改细节,比从零开始,不知道快了多少倍。
试了试让它续写。这块儿怎么说呢,不稳定。有时候能续得让你眼前一亮,“哎哟,这个转折我怎么没想到!”但更多时候是驴唇不对马嘴,或者车轱辘话来回说,甚至直接把前面写的情节给忘了。所以,指望它帮你自动生成章节,现在来看,还不太现实。它更像是一个灵感触发器,一个帮你整理碎片思绪的工具,或者说,是一个能陪你“瞎聊”的笔友,聊着聊着,说不定就能碰撞出点火花。
我觉着吧,把起点 AI 写作助手叫做网文创作新利器,这话不夸张,但也别神化。它不是那种能把你从头到尾解放出来的救世主。你还是得自己构思大纲,自己把控故事走向,自己去揣摩读者的心理,自己去打磨文字的细节,去注入你的情感、你的思考、你的风格。这些东西,AI现在还给不了你。它生成的文字,你仔细读,还是能品出点机器味儿,不够鲜活,不够灵动,没有那种,“噌”一下就能抓住你眼球的句子。那些真正打动人的地方,那些让读者哭、让读者笑、让读者拍案叫绝的桥段,目前来看,还得靠人脑子,靠作者的人生阅历和情感积累。
但是,它确实能省力。能帮你快速搭建框架,能提供海量的信息和可能性,能让你在卡文的时候,有个地方可以去“搅和”一下,把死水搅活。对我来说,现在它更像是一个高级的辅助工具,一个效率倍增器。我用它来梳理复杂的设定,用它来生成人物的基础信息,用它来 brainstorm 一些情节走向,甚至用它来检查一下我自己的逻辑漏洞(虽然有时候它自己就漏洞百出)。它就像一个永远在线的“陪练”,随时可以跟你切磋,给你反馈,哪怕反馈不总是对的。
以前,写网文是跟自己的脑子较劲,跟时间赛跑,跟读者斗智斗勇。现在,好像多了一个“队友”,或者说,“工具人”。它不能替你跑马拉松,但它能帮你把跑道上的小石子捡一捡,把路稍微铺平一点。至于最后能不能跑到终点,能不能跑出个好成绩,那还是看你自己脚下的功夫。
所以,你说这AI 写作助手,是不是网文创作新利器?是。但这个“利器”的使用方法,可能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它不是让你躺平就能出书的摇钱树,它是需要你驾驭、需要你筛选、需要你融合的工具。就像有了锄头,你还是得自己去地里挖;有了笔,你还是得自己去写。只是,有了它,或许你能挖得更快一点,写得更顺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在字里行间讨生活的人来说,能“更快一点”“更顺一点”,那,就是天大的好事了。至少,我盯着空白屏幕发呆的时间,好像是少了一点点。这一点点,对一个写手来说,可能就是能不能活下去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