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现在这世道,字儿写得快、写得多,不稀奇了。打开网页,刷刷手机,铺天盖地的文字,看着都像那么回事儿。可总有些时候,你读着读着,就觉得不对劲,哪里别扭,像是嚼一块儿——怎么说呢——没有灵魂的口香糖?或者,更像是一副画得特写实、笔法也无可挑剔,但总觉得缺点儿什么的肖像画。那缺的,就是那个“人味儿”。
没错,今儿个就跟你聊聊这事儿,如何一眼瞧出,或者至少是感觉到,一段文字是不是出自那聪明得有点过分的AI之手。不是什么技术分析,那些高深的算法模型,咱不懂,也犯不着懂。咱就从最直观、最体感的层面说。怎么看?怎么听?怎么闻?怎么品?
第一眼,你得看它的“脸谱”。人类写东西,笔下是有表情的。高兴时,词儿会轻快,语速会跳跃;生气时,句子会短促有力,甚至带着点儿火星子;犹豫时,可能出现反复、停顿,甚至语病(在非正式写作里,这反而是真实的表现!)。但AI呢?它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过于光洁的。像一个用了十层滤镜、磨皮磨得连毛孔都没了的自拍照。词汇选得那叫一个“标准”,那叫一个“恰当”。你很少会看到一个让人眼前一亮,或者有点“出格”但用在这里又妙不可言的词。它们总是落在那个最高概率的区域,安全得很。
比如说,写一段描述天气,人可能会写:“妈呀,今儿个出门差点儿被风刮跑,那风跟刀子似的,飕飕往骨头缝儿里钻!”你看,“妈呀”这词儿,多生动,多口语化;“刮跑”、“刀子似的”、“飕飕往骨头缝儿里钻”,这些都是带体感、带画面的表达。AI呢?它可能会写:“今日风力强劲,气温较低,体感温度亦有下降,建议出行注意保暖。”瞧瞧,每一个词都对,语法完美,信息准确,但没味儿!它把风描述成一个物理现象,而不是一种切身感受。这就是AI的“脸谱”——太正经,太规范,没有表情纹。
再来,你得“听”它的“呼吸”。人说话写字,是有节奏的。有时候一口气说好长一段,中间连个喘息都没,那是情绪高涨;有时候磕磕巴巴,说几个词儿停一下,那是在思考,或者在犹豫。句子长短不一,结构千变万化。有时候一个极短的句子,像一声叹息或一声惊呼,突然砸到你面前,咚!然后又娓娓道来。AI的节奏呢?它往往是过于匀称的。句子长度变化可能有,但那种变化是计算出来的,缺乏意外性。它很少会为了强调某种情感或思绪,而突然打破常规。读它的文章,就像听节拍器,嗒、嗒、嗒,稳定得让人发困。没有高潮,没有低谷,平得像一条直线。那种写到酣畅淋漓,下笔如飞的感觉;或者绞尽脑汁,一个字一个字往外抠的挣扎,你在AI的文字里是听不见的。
然后,你得“闻”它的“味道”。人类的文字是有气味的,或者说,有个人的烙印。一个常年在菜市场跟人打交道的大妈,写出来的东西肯定跟一个在象牙塔里做研究的教授不一样。有泥土气,有油烟味,有书卷气,有实验室的消毒水味儿。这些气味来自作者的生活经历,来自他的所思所想,来自他独有的视角。AI的文章呢?它努力模仿各种风格,但模仿出来的都是“样本平均值”。它能写出貌似“温暖治愈”的文字,但那种温暖是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的,没有那种独一份儿的、带着阳光和尘土的暖意。它能写出貌似“犀利深刻”的评论,但那种犀利往往停留在对论点的整理和复述上,缺乏那种一针见血、带着作者强烈价值判断的穿透力。没味儿,真的没味儿!就像闻一块纯净水冰块,除了冷,啥都没有。
接着,你得“摸”它的“骨骼”。人类写文章,特别是那种随性而发的,结构往往是有点跳跃,有点碎裂的。可能写着写着,突然想起个不相干的事儿,就岔开去说两句;可能为了论证一个观点,举的例子不是那么完美契合,但那是作者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带着他的即时思维痕迹。结构可能不是那么严丝合缝,甚至有点歪歪扭扭,但这恰恰是真实的思维流淌。AI的骨骼呢?太标准了!引言、主体、结论,或者是什么总分总、分分总,清清楚楚,逻辑链条严密得像出厂设置。每一个段落仿佛都在它预设好的位置上,承担着它既定的功能。这种过度理性、过度工整的结构,少了点儿人类思维的混乱美,少了点儿那种意识流的自由。摸起来,硬邦邦的,像一堆按图纸搭好的乐高积木,少了一点儿“血肉模糊”的真实感。
最后,也是最要命的,你得“品”它的“心跳”。文字,归根到底,是传递情感、思想和观点的载体。人类写作,特别是写到动情处、写到思考深处,文字里是带着作者的体温和心跳的。它有偏爱,有厌恶,有坚持,有妥协,有那种非说不可、不说憋得慌的冲动。读这样的文字,你能感觉到作者是真正在乎他写的东西,甚至愿意为了它争辩、流泪、或者兴奋地手舞足蹈。AI呢?它能分析海量数据,总结出各种观点,甚至模仿情感的表达,但那是基于统计概率的模仿。它没有真正的爱恨情仇,没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没有那种夜深人静独自思考时产生的困惑和顿悟。它的文字,是没有价值观的,或者说,价值观是平均化的、圆滑的。它不会因为某个观点跟你脸红脖子粗,不会因为某个细节而突然哽咽。它的“心跳”是模拟出来的,是冰冷的数字信号。你读它的文章,感觉像是在跟一个效率极高的机器对话,它能给你所有你需要的信息,但它不是一个人。
所以你看,判断AI写作,不是非要找它有没有写错别字(现在的AI错误率已经很低了),不是非要看它能不能写出惊世骇俗的金句(有时候它也能拼凑出几句),而是要去找那种“人味儿”的缺失。那个写字的人呢?他在哪里?他的独特视角,他的鲜活体验,他的复杂情绪,他的带着体温的思考,这些东西,在AI过于平滑、过于规范、过于“正确”的文字里,往往是隐身的,甚至是被牺牲掉的。
当然了,AI也在进步,学得越来越像。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它也能模仿出那种微妙的“不完美”,那种跳跃的思维,那种带刺的观点,那种独一份儿的气味。但至少现在,当你读到一篇文字,感觉它四平八稳得可怕,词藻华丽但空洞无物,逻辑清晰但缺乏新意,情绪到位但感受不到真诚,节奏像匀速行驶的列车,缺乏那种鲜活的、带着个人烙印的“怪味儿”……那多半,你遇到的就是一位勤勤恳恳但缺乏灵魂的AI写手了。
这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机器流水线包装好的蔬菜,光鲜得很,大小均匀,一点泥土都没有。可老农自家地里种的,可能带着点虫眼儿,沾着泥巴,形状各异,但闻起来、吃起来,就是有股子不一样的劲儿。判断AI写作,有时候靠的就是那股子“不一样的劲儿”,或者说,是那股子“人味儿”还在不在。多读点儿真正有人写、有真情实感的文字——那些论坛里的肺腑之言,博客里的碎碎念,知乎上的硬核分析夹杂着吐槽,公众号里带着作者强烈风格的分享——去感受那种参差多态、百无禁忌、活蹦乱跳的人类文字。有了这个参照系,你再看AI写的,那“不对劲”的感觉,自然就来了。这招,不靠技术,靠感觉,靠阅历,靠你心里那杆衡量“人味儿”的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