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瘫在沙发上,外头雨淅淅沥沥的。看着手机屏上那个静静躺着的备忘录图标,里头躺着上周没写完的周记草稿,心底就一阵烦躁。唉,周记,这记录生活点滴的“仪式”,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沉重了?
然后,鬼使神差地,脑子里蹦出了那个词儿——AI。不是没用过,平时查资料、写个邮件草稿什么的,早就不新鲜了。但让它来写我的周记?听起来有点……诡异?可转念一想,又有点兴奋。就像发现了一条偷懒的新路径,带着点罪恶,又带着点期待。
于是,挣扎着爬起来,打开电脑。没有那种正襟危坐的架势,就是随意地,想看看这个AI“小家伙”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帮我写一篇周记,这周发生了一些事……”我对着输入框嘟囔着,然后开始往里头倒垃圾——哦不,是倒原料。那些零碎的、不成体系的记忆碎片,一股脑儿地扔了进去。
“周一,开了个特别冗长的会,椅子坐得屁股都麻了。”
“周二,午饭吃了楼下新开的冒菜,味道不错,但辣得我找了半天冰水。”
“周三,收到一份期待已久的快递,拆开包装,发现不是想要的那款,有点小失望。”
“周四,和朋友视频,聊了两个多小时,好像什么也没聊,又好像聊了很多。”
“周五,下雨,在家加班,点了外卖,看到送餐小哥雨衣湿透的样子,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哦对,还有,看了部电影,名字忘了,但有个场景挺触动我的……”
就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把那些原本打算自己慢慢琢磨、组织语言的素材,一股脑儿地“喂”给了那个AI。没有逻辑,没有情感,纯粹是些干巴巴的描述。心里想着,你厉害是吧?你聪明是吧?你倒是给我整出点人味儿来啊!
等了几秒。屏幕上,文字开始跳动。一行,两行,一段……很快,一篇看起来像模像样的“周记”出现在眼前。
我眯着眼睛看。开头嘛,还挺常规的,“本周……”之类的。然后它按照我输入的日期,一条条地把那些事串了起来。
“周一的会议漫长而枯燥,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凝滞……”——嗯,有点意思,比我的“屁股麻了”听起来高级一点,但少了那种真实的,嗯,麻木感。
“周二的午餐体验,新开的冒菜带来了味蕾的挑战……”——“味蕾的挑战”?哈哈,形容得挺文艺。但它不知道我当时辣得差点喷火的样子,也不知道我为了那杯冰水冲到前台去,引来一堆人侧目的窘迫。那才是生活点滴里,最鲜活、最尴尬、也最值得记录的瞬间啊!
“周三的快递拆箱伴随着期待落空……”——“期待落空”,也太一本正经了吧?那不是期待落空,是那种,“啊?怎么是这个?不是说好是那个吗?”然后愣住,手里捏着包装盒,心里翻腾着“要不要退货”或者“凑合用算了”的纠结。那些小小的心理活动,AI它怎么懂?
再往下看,关于朋友视频,它写得像新闻稿:“与友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分享了彼此近期的生活和工作……”——深入交流?工作?我们哪有那么严肃?我们就是漫无边际地扯,从一个八卦跳到另一个八卦,从抱怨老板到吐槽天气,中间夹杂着突如其来的沉默,或者同时开口然后相视而笑的默契。那些生活点滴里,最珍贵的不就是这种没营养又让人心安的陪伴吗?
雨夜加班那段,它写得倒是有点画面感:“窗外雨声潺潺,室内灯火通明,是加班的常态,也是对日常辛劳的诠释。”——“对日常辛劳的诠释”?天哪,一股子正能量鸡汤味儿。我当时心里想的是,“这雨下得,外卖小哥会不会很慢?他这么晚还在外面跑,真不容易。哎呀,我的外卖怎么还没到,饿死我了!”然后边等边刷剧,完全没想什么“辛劳的诠释”。
至于那部电影,AI倒是根据我模糊的描述(我连名字都忘了),试图“猜”或者“编”了一个可能的场景描述。写得天花乱坠,辞藻华丽,但……完全不是触动我的那个点。触动我的,是那个场景里,主角的一个眼神,或者一句很轻很轻的台词,甚至是背景里一闪而过的某个物件,那种AI根本捕捉不到、也无从预测的私人感应。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这个AI啊,就像一个特别聪明、学富五车但没有任何生活阅历的实习生。它掌握了所有的写作技巧,知道怎么把句子写得流畅、段落组织得工整。它能理解关键词,也能模仿一定的语气。但它没有眼睛去看,没有耳朵去听,没有舌头去尝,更没有一颗会因为一点小事而起波澜的心。它给出的,是一份工整但没有灵魂的提纲,是一堆按照语法规则堆砌起来的文字,而不是我的生活点滴。
不过,话说回来,它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它帮我把那些原本躺在脑子里乱七八糟的碎片,硬生生地“捞”了出来,并且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了一下。这个“捞”和“排”的过程,省了我不少力气。就像一个特别能干的助理,帮你把所有文件都摊在桌子上,分门别类放好。接下来,就是你这个“老板”的事了。
于是,我开始动手修改。删掉那些假大空的形容词,换上我自己的大白话,或者更生动,嗯,甚至带点“粗鲁”的词语。把“漫长而枯燥”改回“屁股都麻了”,把“味蕾的挑战”换成“辣得我直抽气”,把“期待落空”变成那个“啊?”的惊讶和失望。我把那些AI自作聪明“填充”的情节删掉,或者用我自己的真实感受替换。
我加入了那些AI不知道的细节:会议室里空调冷得要死,我偷偷把围巾裹得更紧了;吃冒菜时,隔壁桌一对情侣一直在低声争吵,听得我食不下咽;收到快递时,旁边邻居大妈正好开门,好奇地看了我一眼,我赶紧把箱子抱进了屋;和朋友视频时,我的猫跳到键盘上,踩出了一串乱码,我们俩都乐了半天;雨夜加班,听到楼下有人大声打电话,好像很着急的样子……
这些,这些才是真正的生活点滴啊!它们或许微不足道,或许没有深刻意义,但它们构成了“我”这一周的生活。它们带着温度、声音、气味,带着当时复杂或简单的情绪。它们是我的专属记忆,AI再怎么智能,也无法完全复制、替代。
所以,AI巧用AI写周记,并不是让AI“写”我的周记,而是让它成为一个工具,一个帮我记录、整理、甚至激发记忆的工具。它就像一个初筛器,或者一个骨架搭建师。它能快速地搭个框子,把零散的素材放进去。但血肉、灵魂、那些只有我自己才能赋予的生活点滴,依然要靠我自己去填充,去打磨。
这周的周记,最终是AI的初稿加上我的大幅修改和再创作。它不像以前那样完全从零开始,面对空白页发愁。AI给了我一个起点,一个不再那么令人生畏的起点。但它也让我更清晰地意识到,真正的记录,是带着体温的,是带着个人印记的。
这个过程,与其说是AI帮我写周记,不如说是AI协助我更好地记录。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一种人机协作的模式。未来会不会有更“懂”我的AI?也许吧。但至少现在,生活点滴的真实感,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那些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的瞬间,依然是人类写作最宝贵的财富,也是AI目前难以企及的。
所以,下一周呢?大概还是会这样吧。先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一股脑儿扔给AI,让它先搭个架子。然后,我再慢慢地,用我自己的语言,用我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去把那些真正属于我的生活点滴,一点点地、小心翼翼地,描绘出来。这可能是一种更效率、也更有趣的记录方式。至少,不再那么抗拒写周记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小小的进步,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