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知道多少个夜晚,我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屏幕亮得晃眼,而脑子里比黑夜还黑。字儿呢?灵感呢?那个说好的、会源源不断冒出来的好故事,它死哪儿去了?键盘就在那儿,手指像中了风,一个字儿都敲不出来。那时候,真是啥都想试,哪怕是跳大神求个文曲星显灵都行。
然后,突然,也不知道是哪个犄角旮旯冒出来的概念,AI,对,人工智能,说它能写小说?开玩笑吧。一个冷冰冰的程序,能懂得人物的情感,能编织跌宕起伏的情节,能玩转文字的韵律?嗤,我不信。但好奇心这玩意儿啊,就像猫爪子挠心,痒得你没办法。于是,就偷偷摸摸地开始搜了,“AI小说写作”、“智能写作助手”、“机器写手”……各种稀奇古怪的词儿都蹦出来了。这可不是我一个人在鬼鬼祟祟,那些相关搜索热门工具清单长得吓人,看来跟我一样卡文卡到怀疑人生的同行,或者只是纯粹图个新鲜想尝尝螃蟹味道的人,真不少。
一开始接触,感觉像是在玩儿。比如那种帮你生成随机点子的工具。你输入几个关键词,“古墓”、“高中生”、“宠物狗”,它就能给你蹦出个什么“误入古墓的高中生发现他家的宠物狗是镇墓兽”之类的荒诞玩意儿。有时候吧,这些点子蠢得让你想笑,但笑完又觉得,咦,等一下,这个设定稍微改改,是不是能搞点事情?这种感觉,就像你在垃圾堆里翻找,突然发现一个闪闪发光的小玩意儿,虽然不是成品,但那光芒让你想把它捡起来擦干净看看究竟。它不能直接给我故事,但它像个捣蛋鬼,冷不丁丢个小石子,激起我脑子里一圈涟漪。
再深入一点,发现了那种能辅助构建故事大纲的。对于我这种一写长篇就容易结构崩塌的选手来说,大纲简直是救命稻草,可搭大纲比写正文有时还费劲。我就试着用AI梳理,输入主角、主要冲突、世界观设定什么的,它会尝试帮你拉个主线,分分章节。说实话,大部分时候它拉出来的框架,就像个没啥亮点的标准教科书案例,平铺直叙,了无生趣。但偶尔,它会在某个地方,比如高潮的设计上,或者某个转折点上,给出个我之前完全没想到的角度。那时候就觉得,哎哟,这家伙还真有点东西。它不是神,但它是个勤快的结构工程师助理,能搭个毛坯给你,你再自己去添砖加瓦,敲敲打打,把墙砸了重砌,或者干脆把屋顶掀了——但至少,它给了你一个开始。它省了你一部分对着白纸挠头皮的时间。
最让我又好奇又犯嘀咕的,是那些声称能直接生成文本、续写小说的应用。这可真有点儿挑战我作为人类写作者的底线了。让机器写我的故事?它懂我的主角为什么会那么纠结?它能写出那种欲说还休、弦外之音的对话?我试过几个热门的AI写作平台,输入前面写好的一段,让它往下续。结果呢?有的续得驴唇不对马嘴,词不达意,语法混乱,像个还没学会说话的咿呀学语的婴儿;有的续得倒是挺流畅,但就是——没!有!灵!魂!文字是光滑的,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你看一眼就知道,哦,这是罐头文学。它能堆砌辞藻,能模仿某种风格,但那种浸润了个人情感、生活体验、微妙观察的独特韵味,抱歉,AI目前还给不了。
不过,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在一些非常特定的场景下,比如需要快速生成一些描述性文字、填充背景信息,或者生成一些相对程式化的内容(比如商业文案、某个物品的介绍),它确实能提速。还有些工具专注于人物设定生成,帮你随机组合一些外貌特征、性格特点、过往经历,有时候能碰撞出一些挺有趣的人物原型。但原型毕竟只是原型,要让这个人“活”起来,让他有血有肉地走你的故事,那还是得靠我自己,靠我在现实中观察到的人性百态,靠我脑子里那些乱糟糟却真实的思绪。
我发现,与其指望AI“写”小说,不如把它当成一个超级助手,一个灵感触发器,一个高效的搜索引擎,甚至是一个——陪练。有时候我卡住了,就把前面写的一段丢给AI,让它续一段奇奇怪怪的,虽然不能用,但它可能会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解读我的文字,反而让我猛然醒悟:“哎呀,原来这里可以这样理解?那我的人物是不是可以这么反应?”它像一面扭曲的镜子,照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东西。
市面上这类应用多如牛毛,有些是综合性的写作平台,号称能包办从大纲到润色的所有环节;有些则非常垂直细分,比如专门做情节生成器的,专门做对话模拟的,甚至专门帮你想奇幻世界里的魔法系统的。大家在搜的那些热门工具,无外乎就是想找一个“银弹”,一个能瞬间解决写作痛苦的“魔法棒”。这种心情我太理解了。写东西太难了,谁不想轻松点儿?
但用着用着我就明白了,AI它不是魔法师,它是——怎么说呢——一个拥有海量语料库、计算速度快得吓人的语言模型。它能基于它学过的东西,预测下一个最可能出现的词、句子,甚至段落。它模仿“写”这个行为,但它不像人那样,有爱恨情仇,有童年阴影,有雨夜里突然涌上心头的那抹孤独感。这些是“灵魂”,是让文字有温度、有力量的关键,是AI目前无法复制,甚至无法理解的。
所以,要我说,AI小说写作应用,它目前更多是扮演一个辅助工具的角色。对于那些需要快速产出、风格化不强的文本,或者在特定环节(比如梳理逻辑、查找同义词、生成背景信息)需要提效的写作者,它们确实能帮上忙。但如果你追求的是有深度、有情感、有个人风格的文学创作,指望AI帮你“写”出一部杰作,那估计还得等等,或者干脆打消这个念头。
我个人是怎么用的呢?我还是会时不时用用灵感生成器,刺激一下脑细胞;偶尔用用大纲辅助工具,看看它能不能给我点新视角;至于文本生成?我更多是把它当成一个语言实验场,看看它能写出什么让我意想不到的句子,或者干脆用来生成一些需要大量重复描述的场景,回头我再亲手去雕琢。它绝不是我的主笔,更不是我的思想来源。
有时候我会想,这些工具的出现,会不会让未来的小说越来越模式化?大家是不是都用同一个AI模型,结果写出来的故事都一个味儿?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写作者过度依赖AI,失去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考,那确实很危险。但反过来想,工具终究是工具。刀可以在屠夫手里剁肉,也可以在雕刻家手里化腐朽为神奇。AI这个工具,最终能产出什么样的文字,还是取决于掌握它的人。
我还是那个在深夜对着屏幕发呆的人,但现在,偶尔,我会打开某个AI小应用,输入几个词,看看它能变出什么戏法。它可能是个蹩脚的魔术师,有时候变出来的东西让我啼笑皆非,但有时候,那一点点意外,说不定就像黑夜里突然划过的一颗流星,虽然转瞬即逝,却提醒你:嘿,别放弃,可能性还多着呢。AI写作应用,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但它能否真正融入有血有肉的文学创作,成为写作者真正的伙伴而非简单的生产者,这大概还需要时间和更多的探索。对我来说,笔杆子还是握在自己手里最踏实,那些从指尖流淌出的文字,带着我自己的温度,哪怕磕磕巴巴,也是我的。AI,嗯,算是个有趣的、有时候挺给力、有时候又挺欠揍的灵感提供者和勤杂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