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AI写东西是真快,量大管饱。可问题是,好多“软文”啊,写得跟白开水似的,顺滑是顺滑,但没滋没味儿,一下就忘。咱们读者,又不傻。眼睛毒着呢。一眼就能瞅出来,这背后是不是有个活生生的人在敲字,在琢磨事儿。
那怎么反AI软文写作?怎么让咱们写出来的东西,哪怕是篇“软文”,也能跳出那个该死的、千篇一律的框框,让读者愿意多停留两眼,甚至心里一咯噔,觉得“哎呦,有点意思”?这不是要跟AI硬碰硬,比速度、比效率,那没戏。咱们要比的是,那股子独一份儿的人味儿。
首先,得有真情实感,或者说,情绪的温度。AI能分析数据,能模仿语气,但它真的懂高兴、失落、纠结、豁然开朗那种感觉吗?它能写出那种,因为一个细节,突然想起多年前某个下午,阳光洒在老桌子上的温暖吗?写软文,别光堆砌产品功能或者卖点。去挖掘,这个产品、这个服务,它连接的是什么样的情绪?它解决了人什么样的真实痛点?不是“高效提升了生产力”,而是“终于可以按时回家陪孩子吃顿饭了”那种踏实。是“皮肤再也不怕换季敏感了”,那种出门前照镜子的自信。把文字变成情感的载体,让读者在读的时候,心里能起波澜。
接着,玩儿的就是细节。AI写细节,往往是百科全书式的、平均化的。它会说“用户体验流畅”,可它不会告诉你,那个流畅,是你在地铁上,信号断断续续,却依然能加载出视频的那种意外惊喜。它不会说,产品设计多简洁,但它不会描绘,你拿到手里,指尖划过金属边框,感受到那种冰凉又精致的触感。细节是生活的颗粒,是体验的切片。写人,不只是“他很高”,而是“他一笑,眼角有细细的鱼尾纹,像藏着许多故事”。写物,不只是“功能强大”,而是“那个小按钮,按下时有个清脆的、像泉水冒泡儿一样的声音”。这些细微的、具象化的描写,是AI目前最难模仿、也最容易暴露其身份的地方。别怕写得“碎”,有时候,正是这些“碎”片的组合,才拼凑出活生生的画面感。
还有,独特的视角,或者叫不落俗套的切入点。大家都在夸自家东西好,AI会用一套最优化的、最“安全”的夸法。咱们呢?能不能换个角度?从用户的“抱怨”开始说?从一个完全不相关的故事讲起,突然拐到产品上?从一个历史典故引出当下的需求?跳出那个“正襟危坐、一本正经”的宣传模式。让读者觉得你在跟他聊天,而不是对着一份广告词念稿。这种跳跃、这种意料之外的连接,带着强烈的个人印记和思考轨迹,是AI很难随意生成的。它们更擅长的是遵循规则、找到模式。而咱们要做的,恰恰是打破模式。
别忘了语言的肌理。这就像是给文字赋予了触感和声音。AI的文字太光滑了,像塑料。人类的文字,可以粗糙、可以细腻、可以有顿挫、可以有回响。用词,别老盯着最“标准”那个。有时候,一个地方的土话,一个俏皮的比喻,一个略显笨拙却充满力量的句式,都能瞬间拉近距离,让文字“立”起来。试试看,把长句截断,让信息像子弹一样射出。或者把短句串联,营造一种娓娓道来的氛围。节奏的变化,句式的长短交错,偶尔的口语化表达,这些都是人说话的自然状态,也是反AI痕迹的利器。
说白了,反AI软文写作,核心就是把自己放进去。把你的观察、你的思考、你的感受、你的经历,哪怕是小小的牢骚和奇妙的联想,都揉进文字里。让文章有你的呼吸声,有你的心跳。AI再怎么模仿,它没有身体,没有真正的感知。它给出的,是数据的平均值,是概率最高的那组词汇。而人给出的,是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和不可复制的表达。
所以,下次再写,别只是想着“堆关键词”“满足SEO”。想想,你要跟谁说话?你想让他读了有什么感觉?你要分享一个什么样的瞬间?写出你的声音,写出人情味儿,写出那个,只有你才写得出来的东西。这才是咱们作为写作者,面对AI洪流时,最有力、也最迷人的武器。别让你的文字,变成AI的另一个复制品。让它成为一面镜子,照出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