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鱼苹果 探索 AI 写作鱼在苹果设备上的独特体验

AI知识库2个月前发布 xiaohe
3 0

卡在一段文字里,像被黏在了焦油上,动弹不得。电脑屏幕是冷的,咖啡是凉的,脑子也是空的。这是常态,对于一个靠笔杆子吃饭,或者说,试图靠笔杆子活得稍微体面一点的人来说。灵感这玩意儿,来的时候山呼海啸,去的时候不留片瓦。

就在这么个焦躁的下午,我鬼使神差地在App Store里瞎逛,不是为了找写作软件,可能只是想逃避正在面临的空白。然后,那个名字跳出来了——写作鱼。名字怪,有点土气,又有点……生机勃勃?鱼,总是在水里游的,灵动,自由。写作鱼,是能在文字的海洋里游来游去的家伙?带着那么点儿近乎儿戏的好奇心,我把它请进了我的苹果设备

写作鱼苹果 探索 AI 写作鱼在苹果设备上的独特体验

我的数字世界,基本是围绕着苹果展开的。iPhone揣兜里,走到哪儿看到哪儿;iPad Pro搁腿上,Apple Pencil随手涂画,思考草稿全在上面;MacBook Pro放在桌前,这是真正要码字干活儿的主力舰。我心里嘀咕,这“写作鱼”要在我的这个“苹果园子”里折腾,能折腾出什么花样来?能给我带来啥独特体验

安装、启动,一切都跟其他App一样顺滑,这是苹果生态最让人舒坦的地方。它静静地躺在Dock栏里,像一条还没跃出水面的鱼。我打开它,界面挺简洁,一个输入框,几个功能按钮。没什么复杂的引导,就直接扔给你一个“请开始你的表演”的感觉。好,那就来吧。

我把刚才卡住的那个段落丢了进去,还有我想要表达但没表达出来的那几个模糊念头,一股脑地喂给它。像喂食池塘里的鱼一样,不知道它会咬钩还是直接沉底。然后,点击了那个“生成”按钮。MacBook的风扇没怎么转,屏幕上很快就冒出了一段文字。

第一次看到它“吐”出来的东西,感觉挺复杂的。它不像我写的,但又有点儿像。语言是规范的,逻辑是清晰的,但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一种……带着体温和呼吸的,属于我自己的那种拧巴劲儿。不过话说回来,它确实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或者说,把我的那些零散念头用一种我没想到的方式串了起来。就像你在水里撒了一把饵料,引来了一群鱼,它们游弋的方式和你预想的不一样,但确实搅动了水面,带来了生气。

这种初步的尝试,更多是在Mac上进行的,毕竟这是我正儿八经工作的地方。但我很快发现,这东西的价值可能不全在于“替我写”,而在于“陪我写”,尤其是在苹果设备的串联下。

通勤路上,地铁晃得厉害,思绪也跟着摇摆。突然蹦出一个词,一个句子,或者一个场景的碎片。以前都是赶紧打开备忘录或者其他笔记App,潦草地记下来,回去再说。现在不一样了。掏出iPhone,打开“写作鱼”,把这零星的火花扔进去,让它帮忙“孵化”一下。有时候它能立刻接住,给你发散出一小段相关的描述,像是在帮你把那个模糊的念头给具象化。有时候它会跑偏,生成些驴头不对马嘴的东西,让人哭笑不得。但即便如此,它也像是一个思维的弹力球,把我的想法弹回来,迫使我重新审视它,或者激发出新的方向。这种在碎片时间里,在狭小空间里的即时互动,是iPhone赋予“写作鱼”的独特体验。它不再是一个笨重的工具,而更像一个随身的、能对话的思维伙伴。

回到家,瘫在沙发上,抱着iPad Pro,手里拿着Apple Pencil。对我来说,iPad是思考和构思的乐园。我在上面画思维导图,写无章法的草稿,甚至只是涂涂画画,让大脑放空。现在,“写作鱼”也加入了这个流程。我可以一边在屏幕上用Pencil写下关键词或者画个示意图,一边把这些东西通过复制粘贴(或者如果App做得好,直接拖拽)喂给它。它生成的文字,我可以再直接复制到Pages或者Ulysses里,用Pencil修改、批注,或者作为新的灵感起点。

这种手写、涂鸦与AI生成文字的结合,是之前完全没有想象过的。用Pencil写字的那种沙沙声和纸张摩擦感(虽然是模拟的),那种直接用手和屏幕接触的原始冲动,跟“写作鱼”吐出的那些规整的、逻辑性的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这两种模式竟然能在iPad上和谐共存,甚至互相激发。AI的冰冷理性碰上人类的感性涂鸦,有时候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它生成的某个词语,可能会突然点亮我脑子里的某个角落;我随手画的一个形状,也许能给它一个意想不到的输入,让它生成一段完全不一样的文字。这感觉,就像在同一个画布上,用钢笔画速写的同时,又用喷枪喷上了一层底色,虽然手法迥异,最终却能融为一体。这是我在Mac上那种纯粹的键盘输入感受不到的独特体验。iPad的触控和Pencil,让“写作鱼”的使用变得更加自由和直观。

当然,它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你喂给它一个充满个人情感和潜台词的句子,它回给你的却是一段毫无波澜、像教科书一样标准的陈述。那时候你会清楚地感觉到,它离真正理解人类那些细腻、曲折、甚至有点儿神经质的情感,还有很远的距离。它只是在海量数据里寻找模式,进行组合。它没有“生活”,没有“经历”,没有那些构成我们独一无二视角的爱恨嗔痴。

而且,我也会隐隐担忧。当一个工具能如此“方便”地生成文字时,我会不会变得懒惰?会不会放弃那些绞尽脑汁、推敲词句的痛苦过程?要知道,写作的乐趣,很大一部分就在于那个“难产”之后,文字从指尖流淌出来的酣畅淋漓,那种征服空白的成就感。如果“写作鱼”总是能轻易地“填补”空白,我是不是就失去了那种探索和挖掘的动力?这是在使用它时,常常在脑子里冒出来的问号。

不过,换个角度想,它也许不是来“替代”我,而是来“激发”我。在苹果设备上,它能以各种形态出现——iPhone里的速记员,iPad里的陪练对象,MacBook上的头脑风暴伙伴。它提供的,是各种可能性,是无数个起点或者变体。它把一些格式化的工作承包了,让我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部分:情感的注入,视角的选择,价值观的表达,以及那种不可言说的、“只属于我”的风格。

在苹果的生态里,这种“写作鱼”的体验似乎更加无缝和自然。它能很好地融入我已有的工作流,而不是像一个突兀的外来物。iCloud同步让我在任何设备上都能接着上次的进度;与其他App的联动(如果做得好)让它成为了一个生产链条中的一环,而不是孤立的存在。这种融洽感,是苹果设备一贯的优势,也让“AI写作鱼”的使用体验变得不那么像是在“使用AI”,而更像是在使用一个功能更强大的、能“对话”的写作辅助工具。

所以,对于我来说,这个“写作鱼”在苹果设备上的冒险,更像是一场与新工具的磨合,一场关于“人与机器共同创作”的可能性探索。它不是我的笔,但可以是我的墨水,或者我的磨刀石,甚至有时候,是一个不太靠谱但偶尔能点亮思路的陪聊对象。它在我的iPhone、iPad、MacBook里跳来跳去,有时候活泼得像条真鱼,有时候又静止得像个雕塑。而我就在一旁看着,尝试着,感受着这种新兴力量如何在熟悉的“苹果园子”里,长出属于它自己的叶子,带来一种独特体验,一种在过去只属于我一个人与屏幕和文字之间的对话里,从未有过的“多人”参与感。未来会怎样?谁知道呢。也许它会变得更聪明,也许我会更依赖它,也许我会找到一种全新的、与它共舞的写作节奏。但至少现在,这条“写作鱼”已经在我的苹果设备里,扑腾出了一点点不一样的水花。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