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画像写作 巧用 AI 用户画像写作,打造精准文案

写文案?嗨,别提了。以前吧,就像蒙着眼睛射箭,射出去一万支,能中靶心的大概就那么几根毛。累,真累。对着屏幕,脑子里一团浆糊,“用户是谁?他们想看啥?我说啥他们才肯理我?” 天问三连,问得人头秃。

那时候写东西,全凭感觉,或者说得好听点,凭经验。可经验这玩意儿,有时候靠谱,有时候就是老黄历,根本追不上这世界翻篇儿的速度。你看现在信息洪流似的,别说抓住用户眼球了,连让他们在你这儿停顿个三秒都难。为啥?因为你说的不是他们想听的,你写的根本没戳到他们心窝里去。

用户画像写作 巧用 AI 用户画像写作,打造精准文案

用户画像,这词儿这几年被说烂了,耳朵都快起茧子。但为啥还是有那么多文案石沉大海?因为以前咱们“画”用户画像,多半是拍脑袋,或者基于有限的数据,勾勒出来的画像忒模糊,跟街边随手拍的照片似的,哪能看出个啥劲儿?顶多知道个大概年龄、性别、地域。可一个住在上海30岁的女性,跟另一个住在上海30岁的女性,她们的烦恼、渴望、生活方式可能天差地别好不好?一个焦虑房贷,一个担心发际线,一个在乎孩子教育,一个只想周末躺平刷剧。你拿一张模糊的画像,想写出打动所有人的文案?难!

AI这东西冒出来之后,一开始我是有点警惕的。觉着它冰冷、没感情,写出来的东西套路、没灵魂。可慢慢接触下来,我发现,欸,用得好了,它还真能帮你解决不少头疼事儿,尤其是在用户画像这块。不是让它帮你写文案(虽然它也能写点),是让它帮你把人“看清楚”。

你想啊,现在各种数据简直是铺天盖地,用户在我们网站上点了啥、看了多久、购物车里放了啥又删了啥、从哪个渠道进来的、评论里说了些啥……这些数据单看是数字,枯燥得很。可如果把它们串起来呢?人脑处理这么庞杂、维度这么高的数据,效率低得令人发指,还容易被主观意识干扰。这时候,AI的优势就出来了。它可不会觉得哪个数据“不重要”就忽略掉,它像个不知疲倦的侦探,在海量数据里摸爬滚打,找出那些我们肉眼根本发现不了的关联和规律。

它能干嘛?它能把那些零散的数据点,拼凑出一个相对完整、立体,甚至带着点“呼吸感”的用户画像。它告诉你,某个群体,他们的兴趣点集中在哪几个关键词上;他们的痛点往往体现在哪些行为轨迹里;他们在做购买决策前,通常会经历哪些思考路径;甚至,他们偏爱哪种类型的语言风格,是直接干脆的,还是喜欢听故事?

我举个例子。之前我们推一个知识付费课程,目标用户很模糊,就写“职场人士提升技能”。文案写得特正经,效果平平。后来用AI跑了跑前期用户的数据,结果跑出来的画像让我眼前一亮:他们大多是工作3-5年,住在二线城市,平时关注副业、理财、个人成长类内容,习惯晚上9点后刷手机,经常在B站和知乎出没,对“阶层固化”这类词特别敏感。

你看,这信息量就不一样了!不再是“职场人士”,而是“有点工作经验、感觉被瓶颈卡住、对现状有点不甘心、渴望突破又有点迷茫的二线城市青年”。这画像是不是一下子鲜活起来了?他们焦虑啥?怕被淘汰,怕收入增长慢,怕看不到未来希望。他们想要啥?快速提升、变现能力、找到新的可能性。

有了这个更精准的画像,文案就好下手多了。以前写“提升职场竞争力”,现在可以写“别让3-5年的工作经验,成为你上升的瓶颈!”;以前写“学习新技能”,现在可以写“下班后2小时,找到你的第二增长曲线”;以前写“课程大纲”,现在可以讲个故事:“小王工作三年,收入原地踏步,直到他利用晚上时间学了这个,三个月副业收入超过工资……”

你看,这文案一下子就有了“人味儿”,有了场景感,有了痛点共鸣,因为它直接指向了AI勾勒出来的那个用户画像的心里去了。它不再是广撒网,而是找到了那个特定的人,跟他/她耳语。

AI在画像写作这块,真的像个超级助理。它能快速处理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条数据,把一个群体的共性特征、行为模式、潜在需求给拎出来。它能帮你发现一些你凭经验根本想不到的群体,或者某个群体背后隐藏的深层动机。这极大地提高了咱们写文案的效率精准度。

但是,划重点了朋友们,AI给你的,是骨架,是轮廓,是数据驱动的“事实”。它告诉你这个人可能长这样,他可能关心这些事。但它给不了情感,给不了温度,更给不了那些藏在字里行间、只有人才能意会的微妙之处。它不知道“打工人”这三个字背后蕴含多少辛酸和自嘲;它不理解为什么某个网络梗能瞬间引爆共鸣;它更创造不出那种能让人会心一笑、热泪盈眶或者拍案叫绝的文字。

AI的画像是基于过去和当前的数据,它或许能预测趋势,但人性的复杂、突发事件的影响、文化思潮的变迁,这些深层的东西,AI还没法完全捕捉。所以,AI给你的画像,只是个起点,是个非常重要的参考系。拿到画像后,还得靠咱们文案人自己的功底、自己的洞察、自己的同理心,去把这个画像填充得有血有肉,去用有温度的语言,把AI提供的“事实”,变成能打动人的“故事”。

巧用AI用户画像写作,不是把文案工作完全交给AI,而是把AI当成你的千里眼、顺风耳,让你更快、更准地“看见”你的用户。它帮你把那些冰冷的数据变成有轮廓的“人”,然后,再由你去跟这个人说话。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聊他们关心的话题,解决他们的烦恼,满足他们的渴望。

文案的最终目的是啥?是转化,没错。但更高的境界是共鸣,是信任,是品牌和用户之间建立起连接。AI画像能帮你找到连接点,而把这个连接点变成牢不可破的纽带,靠的还是文案本身的功力、创意和那份不可替代的“人情味”。

所以,别害怕AI,别觉得它来抢你饭碗。把它请进你的工作流程里,让它帮你干那些枯燥、重复、需要大数据分析的活儿。把省下来的时间精力,用来去感受生活,去观察人群,去揣摩人心,去打磨你的文字,去赋予你的文案温度和灵魂。让AI成为你的好搭档,让你写的每一个字,都更有力量,更能直抵人心。这才是巧用AI用户画像写作的真谛,也是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写出真正精准文案的不二法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