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第一次听说格子达这平台要搞AI写作,心里是犯嘀咕的。毕竟,这地方在我们圈子里,出名主要还是靠查重,对吧?那感觉就像一个教导主任突然说他要教你写诗,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但架不住好奇心啊,尤其是眼瞅着这AI浪潮一波接一波,啥都往“智能”上靠。于是乎,找了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决定去格子达的AI写作功能里头探探究竟,看看这传说中的“智能助手”到底是个啥模样,能干点啥。

页面倒是挺简洁,输入框赫然在那里,旁边标着AI写作。心想,行吧,来点简单的试试。输入了个有点泛泛的题目,比如“论现代都市人的孤独感”这种。然后,点击生成。
你猜怎么着?等了几秒,文字唰唰唰就出来了。速度是真快,这点没得说。扫了一眼,哎,词儿都认识,句子也通顺,结构好像也有模有样,开头、中间、结尾,看着像那么回事。乍一看,欸,有点东西?
可你仔细品,就开始觉得不对劲了。那些词句,怎么说呢,就像是中学作文里背下来的高级词汇大杂烩,堆砌得有点用力,但情感是空的,体验是缺的。它能给你弄出一句“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里,心底的回响是空洞的低语”,听着挺文艺,可这“低语”到底低了啥?“空洞”在哪儿?背后没血没肉啊。就是那种标准的、安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泛泛而谈,完全没有那种“哎呀,这句写到我心坎里去了”的感觉。
不甘心,换个更具体的题目,比如写个产品介绍?或者某个事件的评论?结果呢,更明显了。它能把产品的特点罗列得挺清楚,条理也勉强过关,但你看不到那种对产品由衷的热爱,或者发现某个隐藏亮点的惊喜。写评论?更是小心翼翼,观点模棱两可,生怕得罪谁似的。读起来就一个感觉:嚼蜡。
那么问题来了,这AI写作的价值到底在哪儿?如果它只能生成这种套路化、缺乏个性、没有真情实感的文字,那跟我在网上随手搜几篇洗稿文章有啥区别?而且,你别忘了这里是格子达啊,它的主业是查重!我心里一直犯嘀咕的就是,这AI写出来的东西,能过它自己的查重系统吗?它生成的内容的原创度到底怎么样?是基于海量数据重新组织语言,还是在已有文本上做花式改写?这个“黑箱”让我有点不安。
后来我琢磨了很久,也试着换了不同的玩法。比如,不让它从零开始写,而是我先扔进去一段文字,让它帮我扩写、润色、或者换个角度。这时候,它的表现好像稍微好一点了。它能帮你把句子拉长,替换一些词语,调整一下语序。有点像一个非常勤快的、但不怎么有自己想法的实习生,你告诉他方向,他能帮你做点基础的执行工作。
所以,我现在的感受是,格子达的AI写作功能,真没一些宣传说的那么神。它不是一个能替代你大脑、替你思考、替你感受的创作者。它更像是一个工具箱里的新扳手,在特定场景下,能帮你拧紧几个螺丝,但你不能指望它自己去设计整个机械。
卡文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也许它可以帮你丢几个开头句式,或者围绕你的主题,吐出几个相关的词语,给你一点点启发。需要写一些格式非常固定、内容重复性高的东西?比如那种标准的新闻稿前半段,或者某个商品的通用描述,它也能勉强应付。应付那些你实在不想写,写出来也只是走个流程的东西,它或许能帮你省点时间。
但这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写作是什么?是你的经历、你的思考、你的情感、你的观点,通过文字流淌出来,带着你的温度和气息。是词语在你的笔下跳舞,形成别人想不到的节奏和意境。是那个独一无二的“你”,在和读者对话。AI能模仿人类的语言模式,但它没有“我”,没有生活,没有痛,没有爱,没有那种坐在电脑前抓耳挠腮,为了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反复斟酌的纠结和喜悦。
尤其是在格子达这个平台背景下看,AI写作和查重的关系更耐人寻味。如果AI生成的内容原创度存疑,那用户岂不是用AI写了,还得再用平台查重,然后改得面目全非?那这个流程图就变得非常诡异了。我觉得更健康的模式应该是人机协作,AI作为辅助,帮助人类作者提高效率,比如搜集信息、生成草稿梗概、或者进行文字上的初步打磨。但核心的思考、架构、观点、风格,必须牢牢掌握在人自己手里。
格子达推出AI写作功能,是顺应趋势,可以理解。但它的能力边界在哪里?它和平台赖以生存的查重业务是协同还是矛盾?这些问题,我觉得平台需要说得更清楚,用户也需要心里有数。别指望它一键生成万能稿件,那不现实。它目前的阶段,顶多是个“能写点字儿”的机器人,离“会写作”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对我而言,用了用,尝了个鲜。觉得它可以是工具,但绝不能是拐杖,更不能是替代品。我的文字,还得是我自己的。它的AI写作功能大揭秘?嗯,揭开的不过是一个略显青涩、能力有限的“助手”面纱罢了,真正的写作魔法,依然藏在我们每一个愿意倾诉和表达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