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笔头子最近有点儿涩,像塞了团棉花似的,憋半天憋不出个像样的句子来。尤其盯着那 blinking cursor,脑子里空荡荡的,仿佛被掏了个干净。之前靠一股子劲儿写,写生活,写感悟,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可真要把这爱好变成吃饭的本事,或者只是想写点儿不一样的东西,就发现自己那点存货真是不够看。套路?写得多了自己都嫌弃。创新?绞尽脑汁也拧不出新鲜玩意儿。真是到了个坎儿上。
周围人说得热闹,什么AI写作来了,未来写东西都是机器的事儿。刚开始听着,心里有点犯嘀咕,甚至带着点儿敌意。啥?机器写东西?那咱干嘛呢?喝茶看报等退休?这多没劲啊。写作这事儿,在我看来,就得是带着体温、带着呼吸、带着个人爱恨情仇的。冰冷的算法怎么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字?怎么能懂午夜梦回的孤独,怎么能描绘城墙根儿下那一抹夕阳的颜色,怎么能体悟人情冷暖?总觉得那不过是个噱头,或者顶多是个工具,生成点儿通告、摘要之类的,离真正的创作远着呢。

可焦虑还是像潮水一样慢慢涨上来。眼瞅着各种“AI生成”的东西越来越多,虽然多数瞧着还是有点生硬,但架不住人家快啊,量大啊。而且,听说有些 AI 已经挺能模仿人类的语气风格了。这让人不得不开始正视,这玩意儿可能不是来打酱油的,它是真要上牌桌了。怎么办?要么坐以待毙,要么……去了解它,去驾驭它。
正好,听朋友提了一嘴,西安现在有专门的AI写作培训。西安,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在城墙根儿下学最前沿的AI写作?这组合本身就挺玄妙的。感觉就像穿着汉服去敲代码,历史的厚重感和未来的科技感撞了个满怀。这一下就勾起了我的兴趣。不是为了让 AI 替我写,是想搞明白,在AI浪潮下,人还能怎么写?怎么用好这个新工具,让它成为我的助手,而不是我的对手?说白了,就是想去看看,这所谓的AI写作培训,到底能教我点儿啥真本事,让我的笔头子不那么涩,让我的创作之路,真能“开启新篇”。
去了西安的AI写作培训课堂,感觉跟想象中不太一样。原以为会是一堆代码、算法的枯燥讲解,结果呢?老师一开场就没怎么讲技术原理,而是直接丢给我们几个问题:你们写东西最愁什么?找素材难?搭框架乱?下笔慢?改稿子烦?底下坐着的,有想写公众号的,有做文案的,有搞策划的,甚至有纯粹是兴趣来的,大家七嘴八舌,吐了一堆写作的“苦水”。老师听完笑眯眯地说,好,这些AI或许都能帮上忙,但请记住,它只是帮你,不是替你。
接下来的课程,与其说是学AI,不如说是学怎么跟AI协作。怎么给它清晰的指令(prompt),这可太重要了,指令模糊,它给你的东西也就稀里糊涂;怎么利用它来搜集、整合海量的信息,这比自己一条条百度可快多了;怎么让它帮你搭建文章的基本框架,甚至生成几版不同的草稿;怎么喂给它你的风格样本,让它尽量模仿你的“调调”;最关键的是,它生成的东西,人怎么去判断,去修改,去注入灵魂,去打磨成一篇真正属于你的作品。
以前觉得写作是孤独的修行,一个人对着屏幕死磕。现在,AI就像一个博闻强记、随叫随到的助理。你脑子里有个模糊的念头,跟它聊几句,它可能就能给你一些关键词、角度甚至结构上的启发。写一个场景描写,卡壳了,问问它,它能给你列出一堆相关的词汇、意象。写一个论点,觉得单薄,让它帮你找找有没有什么数据、案例能支持。甚至写标题、想金句,它也能提供灵感。但老师反复强调一句话:“AI给你的只是毛坯,精装还得靠自己。”它生成的东西,经常需要大改,需要人工的判断、情感的注入、价值观的体现。AI没有是非观,没有真感情,它只会基于数据去预测和组合。所以,AI写作培训,很大一部分内容其实是关于批判性思维和高效编辑的训练。如何辨别AI生成内容的质量和准确性,如何在它提供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和深度加工,让文字真正有思想、有温度、有你的独特印记。
在西安参加这个培训,感觉特别奇妙。白天在教室里跟同学们热烈讨论怎么调教AI,晚上走出酒店,走在西安的街头,看着钟楼的光影,听着大雁塔的风铃声,吃着热腾腾的羊肉泡馍,那些古老的故事、生活的细节又不断涌入脑海。这种古朴与现代的强烈对比,让人更深刻地思考AI和人类创作的关系。AI可以模仿李白的句式,但它写不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背后的那份孤寂和思念,因为它没有故乡。它可以分析韩愈的笔法,但它体会不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里的那种自得其乐和精神追求,因为它没有生活。
所以,AI写作培训并没让我觉得写作变得廉价或容易,反而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人在写作中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在于真情实感,在于独特的视角,在于深刻的思考,在于对语言细致入微的打磨和雕琢。AI是个强大的工具,它能帮你提高效率,拓宽思路,甚至突破一些格式上的限制。但它永远无法取代你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所拥有的感知、体验和表达欲望。
这次西安之行,参加AI写作培训,与其说是学了一门技术,不如说是经历了一次关于创作本质的再思考。它让我看到了AI在辅助写作上的巨大潜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人类写作者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那个涩涩的笔头子,好像没那么涩了。脑子里的棉花,也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我知道,开启创作新篇,不是把笔交给AI,而是学会如何与 AI 共舞,让这个新时代的工具,成为我表达内心、记录世界的更强助力。这趟西安,这堂AI写作培训课,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