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加油稿,这事儿看着简单,不就是鼓鼓劲儿嘛。可真轮到自己上手,面对空白文档,或者一张纸,那感觉,简直了。脑子里想了一堆要燃、要炸、要让人眼眶湿润的词儿,结果出来不是假大空,就是干巴巴。什么“努力拼搏”、“勇创佳绩”,听着都耳朵起茧子了,哪儿来的精彩?
别说你了,我之前也一样。接到任务写篇给某个团队或者某个运动员的加油稿,比如他们要去参加个挺重要的比赛。心想,这得写得多有力量啊,得让他们看了瞬间打了鸡血,感觉自己无所不能。结果呢?抓耳挠腮,键盘敲敲停停,屏幕上的字儿比脸还白。写了删,删了写,好几个小时过去,产出寥寥,质量嘛……自己都不想看第二眼。那种挫败感,真是要命。

后来,身边有人开始说起ai 写作。说老实话,一开始我是带着点不屑的。写这玩意儿,得有真情实感吧?得了解人、了解事儿吧?机器它懂个啥?它能写出那种心提到嗓子眼儿的紧张?写出那种汗水和泪水交织的画面?哼。
但架不住Deadline追得紧,加上好奇心作祟,想着死马当活马医呗。就试了。打开那个所谓的AI写作平台,输入了几个关键词:比如,写给一支篮球队的,他们最近输了两场,士气有点低落,但有个新秀表现特亮眼,下一场是关键战。然后,按下生成按钮。
嚯!速度是真快!噼里啪啦,一段文字瞬间就出来了。读了读,ai 写作出来的东西,结构是挺完整的,开头、中间鼓励、结尾展望,一套一套的。词汇量也挺大,用了一些平时我可能一时半会儿想不到的形容词。轻松?嗯,从“无从下笔”到“有东西摆在面前”,这一点确实挺“轻松”的。
但是,仔细品品呢?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这些词句,就像是精心挑选后随机组合的,看着没毛病,可就是缺了点“人味儿”,缺了点温度,更别说那种能点燃激情的火花了。它会说“你们已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听起来很对,但哪个运动员没努力过?这句话太空了。它会说“战胜自我,超越极限”,也对,但谁是“自我”,谁是“极限”,没有具体的指向,就是一句口号。
我开始明白,AI的优势在于信息整合和语言组织的基础能力。它可以快速模仿某种文体的普遍特征,生成符合基本要求的文本。但它没有生活经历,没有情感记忆,没有那些只属于你和你的写作对象之间的故事和连接。所以,让它完全替代你去写一篇精彩的加油稿?哪儿有那么轻松的事儿。
那这个AI写作能力,到底怎么用才能写出精彩的加油稿呢?我的经验是,别把它当“写手”,把它当你的“素材库”和“灵感助理”。
首先,你要给AI喂“料”,而且得是好料。别光给几个泛泛的关键词。你要把你对这个团队/运动员的了解,那些触动你的细节,你想在加油稿里强调的精神,都告诉它。比如,那个篮球队的新秀,你可以告诉AI,“他投篮姿势有点怪,但就是能进”、“他训练特别刻苦,每天最后一个离开训练场”、“他在场下挺腼腆的,一上场就像变了个人”。甚至,他们之间有个只有他们自己懂的梗,你也可以试着描述一下(虽然AI可能捕捉不到精髓,但提供这个背景很重要)。喂的“料”越具体、越有画面感,AI给你的“回馈”就越有可能擦出火花。
然后,让AI多给你生成几个版本,或者围绕同一个点,用不同的风格去写。激昂型的、温情型的、甚至带点幽默自嘲的。别怕浪费,就像你去逛街,总得试几件衣服才知道哪件最合适。AI生成的这些,就是你的试穿品。
接下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编辑和重塑。把AI生成的东西,拆!碎!了!用!。就像一个厨师拿到一堆食材,AI只是把这些食材初步切好、分类摆盘,真正要做出一道美味佳肴,还得靠厨师的功力。
我会把AI给的那些句子、段落,一句一句、一个词一个词地看。有些词用得不错?留下。某个排比句的结构挺有气势?借鉴过来。某个结尾的方式感觉可以?改造一下。更多的时候,我是把AI生成的文本,当成一个跳板。比如AI写到“他们面对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我会接着这个意思,想:“他们为什么毫不畏惧?是因为相信队友?是因为有主场的呐喊?还是因为心里憋着一股劲?”然后我可能会写:“站在那里,对面是卫冕冠军,山一样的压力扑过来。可你没看到他们眼神里的怯懦,只看到一种孤勇,一种‘来吧,老子就是不信邪’的劲儿。那股劲儿,比对手的肌肉更可怕。”你看,AI提供了一个起点,我加入了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让它变得更有血有肉。
再比如,AI可能会用很多泛泛的形容词,什么“伟大的”、“非凡的”。我会试着换成更具象、更生活化的词。写给一个一直在克服伤病困扰的运动员,AI可能写“他战胜了伤病的困扰”,我会改成“他那条曾经差一点告别赛场的腿,现在每一次落地,都像在无声地宣告:老子回来了!”——哪个更有力量?是不是后者?后者那种有点“野”、有点不服输的劲儿,AI是写不出来的,那是你注入的。
ai 写作的价值,在于它能帮你快速搭建一个框架,填充一些基础内容,提供一些你可能想不到的表达方式。它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让你不再被“写什么”和“怎么写第一个字”这种问题卡住。这确实让写加油稿变得轻松了很多。
但写出精彩,写出能让人心潮澎湃、真正产生共鸣的加油稿,那个“精彩”的部分,必须是你自己的。是你对被写对象的理解深度,是你想传递的情感浓度,是你选择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角度去讲述这个故事。AI给你的是文字的原材料,而你是那个赋予文字生命的炼金术士。
别害怕修改、打磨。一篇好的加油稿,很少是一蹴而就的。用AI生成初稿,然后拿出你当编辑的狠劲儿,删掉所有套话,替换掉所有空洞的形容词,把AI那些“标准”的句式拆散,重新用你自己的节奏组织起来。加入你观察到的细节,加入你感受到的情绪波动,加入只有你们才懂的梗。让文字里有汗水味儿,有呐喊声,有不甘心的低吼,有胜利后的狂喜。
这就像AI给你个模具,但往模具里倒什么料,怎么加工,决定了最终出来的是批量生产的塑料制品,还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ai 写作让起步变得轻松,但精彩,依然是人类的专属印记。
所以,别再对着空白文档发愁了。试试借助 AI。把它当成一个好用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可以依赖的拐杖。让它帮你快速铺开思路,提供词汇和句式的多样性。然后,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你自己的心去感受,用你自己的笔触去修改和完善。把那些只属于你、属于被写之人的真情实感,一笔一画地融进文字里。这样写出来的加油稿,才可能真正精彩,真正打动人心。这才是借助 AI 轻松写出精彩加油稿的真谛——轻松的是过程,精彩的是结果,而结果的灵魂,在你手里。去试试,你会发现,AI没你想得那么神,也没你想得那么没用。它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能让你更高效、更自由去发挥你创造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