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开始听说要用AI写作写材料,我是有点抵触的。总觉得这玩意儿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缺了点人味儿,就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千篇一律。可后来,工作堆成山,deadline 就在眼前晃悠,实在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试试。
结果,还真有点出乎意料。

一开始,我抱着一种“它能帮我省点时间就不错了”的心态,把需求输进去。什么需求呢?无非就是那些头疼的报告、总结、方案。你懂的,那些让头发一撮一撮往下掉的东西。输入关键词、框架,再给它一些参考资料,然后,Duang!一篇初稿就出来了。
当然,这初稿肯定不能直接用。就像毛坯房,框架是有了,但还没装修,没家具,空荡荡的。但关键是,它节省了我的时间!大幅度地!以前要吭哧吭哧写一天的东西,现在几个小时就能搞定初稿,剩下的就是我这个“装修工”的工作了。
我开始琢磨怎么把这毛坯房变成“精装修”。首先,是语言。AI写作出来的东西,有时候过于 formal,太官方,缺少一些灵活性和人情味。我就得把它改得更口语化,更接地气。比如,把“鉴于上述情况”改成“说白了,就是因为…”,把“采取有效措施”改成“得赶紧想点办法才行”。
其次,是逻辑。AI毕竟是AI,它的逻辑有时候会比较死板,不够灵活。我就得把它的逻辑梳理一遍,补充一些细节,增加一些过渡,让它更流畅,更自然。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感情。一篇好的材料,不能只是冷冰冰的数据和结论,还要有感情,要能打动人。这方面,AI写作就明显不足了。我就得往里面加一些自己的感受,一些自己的思考,让它更鲜活,更有温度。
举个例子,之前要写一份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AI给我生成了一堆数据和分析,看起来很客观,但总觉得缺点什么。后来,我把自己去社区养老院做志愿者的经历加了进去,写了一些老人们的故事,一些他们的需求和期盼。这样一来,这份报告就变得更有血有肉了,也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说实话,用AI写作,最大的好处就是它能解放我的大脑。以前写东西,要从头到尾自己想,自己写,压力山大。现在有了AI,我可以把一些重复性的、基础性的工作交给它,然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思考和创造上。
而且,AI写作还能给我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有时候,我写东西会陷入思维定势,觉得只有一种写法,一种角度。但AI会给我提供一些不同的选择,让我眼前一亮,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当然,AI写作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代替我的思考,不能代替我的创造,更不能代替我的感情。它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助手,一个能帮我提高效率的工具。
我开始把它看作是一个合作者,一个和我一起完成任务的伙伴。它负责打草稿,我负责润色,它负责提供思路,我负责思考和创造。
用AI写作写材料,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我需要不断地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AI的能力,不断地探索如何把AI和我的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
现在,我已经离不开AI写作了。它就像我的一个得力助手,帮我高效地完成任务,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我始终记得,AI只是一个工具,真正重要的还是我自己的思考和创造。无论AI发展到什么程度,人都不能失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且,我觉得,在利用AI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要关注AI的伦理问题。比如,如何保证AI生成的内容是原创的,如何防止AI被滥用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总之,AI写作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但它也需要我们谨慎使用。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利用它,它就能极大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解放我们的创造力。记住,别让工具变成束缚,反过来,用工具解放自己,创造更多可能。材料嘛,高效高质量,才是王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