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听到这话题——AI写作碰上“敏感”俩字儿,我脑子里第一反应可不是那些高大上的理论或者数据分析。画面感更强烈的,是那些半夜还在改稿子、字斟句酌生怕哪句话不小心踩雷的同行们。那种小心翼翼,那种如履薄冰,哎呀,真实得让人心疼。现在倒好,这玩意儿(指AI)也来了,把这敏感问题搅得更复杂、更微妙了。
敏感,这词儿,在中国语境下,嘿,意味深长。它可不是简简单单说你写点儿“大尺度”的内容就算完事儿。远不止。它渗透在历史、政治、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甚至细枝末节到地方习俗、个人隐私。一不小心,轻则文章被删,平台受罚,重则…唉,不说了,大家都懂的。

AI这玩意儿,它本质上是个概率模型,是个极其复杂的统计机器。它学习海量的文本,捕捉字词句段的关联性,然后根据输入的提示词,吐出它认为“最可能”是人写出来的东西。问题来了,它学习的语料里,可包含了那些人类写作者踩过雷、碰过壁的“敏感”内容。它没有是非观,没有价值观,更没有那份中国式语境下特有的“察言观色”和“心照不宣”。它只知道,哦,这个词和那个词经常一起出现,这个句子结构在讨论某个话题时很常见。至于这个话题本身是否“敏感”,写出来会不会引来麻烦,它压根儿没概念。
想象一下,你让AI写一篇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文章。人类写手会怎么做?他会小心翼翼地选择措辞,引用官方认可的史料,避开那些可能引发争议的角度,甚至在描述人物时,都要字斟句酌,生怕被扣上什么帽子。他心里绷着一根弦,那根弦叫“安全”。但AI呢?它只是在它的数据库里寻找关于这个事件的信息,然后整合输出。它可能会无意中引用了某个非主流、甚至是被官方定性为错误的观点;它可能使用了在当下语境下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容易被误读的词汇;它甚至可能,出于对训练数据中“普遍性”的模仿,写出一些看似“客观”实则暗藏春秋笔法、容易被有心人拿来做文章的内容。因为它不知道,在某些领域,“客观”本身就是一种“敏感”。
又比如,写涉及民族、地域的文章。人类作者在下笔前,脑子里会自动过一遍“有没有地域歧视?”“会不会引起民族矛盾?”这些警钟会自动化地响。但AI,它可能只是复述了训练数据中存在的刻板印象,或者无意中采用了带有偏见的表达方式。它不是故意的,它是“无知者无畏”。但这“无畏”,在现实世界里,可是会带来大麻烦的。你写一篇游记,让AI描述某个地方的人,它可能就根据网上某些不负责任的段子,写出带有偏见的描写。这搁以前,是个别网友口无遮拦;现在,这是“智能”在输出,影响面和潜在的危害性可就大多了。
所以,AI写作涉及敏感问题,在我看来,核心是“AI的无知与人类语境的复杂敏感性”之间的矛盾。AI没有良知,没有同理心,没有对潜在风险的预判能力。它无法理解字里行间隐藏的含义、无法感知社会情绪的暗流涌动、更无法把握政策风向的微妙变化。这些,恰恰是处理敏感话题时,人类写手赖以生存的本能。
那么,怎么应对呢?这可不是一蹴而就、有个标准答案的事儿。
首先,别指望AI能完全独立处理敏感话题。把它当成一个工具,一个助手,而不是甩手掌柜。它能帮你搜集资料、搭建框架、甚至生成初稿,但最终的把关人,必须是你,是那个活生生、有脑子、有判断力的人。尤其是在涉及历史、政治、社会热点、民族宗教等领域,让AI生成的内容,必须经过极其严格的人工审查和修改。字斟句酌,不,得是字字心惊胆战地审。
其次,要警惕AI生成的“看似中立”的陷阱。AI倾向于生成“平均化”的文本,这有时会给人一种“客观”的错觉。但正如前面说的,在敏感领域,这种“平均”可能恰恰包含了潜在的风险。它可能把不同观点简单罗列,而不加辨析,这本身就可能被视为一种立场。它可能采用官方或主流叙事,也可能误用非官方甚至禁忌的表达。所以,别被AI的“流畅”和“全面”所迷惑,要像福尔摩斯一样,去分析它背后隐藏的“证据”来源,去判断它的表达是否符合当前的语境和要求。
再者,提升对AI训练数据和生成逻辑的理解,虽然难,但很有必要。虽然我们普通用户不可能完全了解大模型的内部机制,但至少要知道,它输出的一切都来源于它“吃”过的数据。如果数据本身含有偏见或错误信息,那AI的输出必然也会继承这些问题。这提醒我们,对于AI生成的内容,尤其是在敏感领域,要多方核实信息源,不能全盘接受。这就像听一个人说话,如果知道他平时道听途说习惯了,你自然会对他讲的事情打个问号。对AI也一样。
然后,善用提示词(Prompt)的艺术。你给AI的指令越明确、越细致、越包含对“安全”和“敏感”的规避要求,它跑偏的可能性就越小。比如,你可以明确要求它“基于官方发布的XX文件来撰写”、“只引用XX媒体的报道”、“避免使用XX类词语”等等。这就像给它戴上镣铐,虽然限制了它的“自由”,但在敏感地带,这种限制是必要的保护。然而,即便如此,也无法保证万无一失,AI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保持批判性思维,永远不要丧失人类的判断力。AI只是工具,它放大了我们的能力,但也放大了潜在的风险。在敏感领域,它能瞬间生成大量文本,这提高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一旦生成了有问题的敏感内容,其负面影响也会被迅速放大。所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更加谨慎。不要因为“AI写的”就觉得有了某种豁免权或者更“客观”了。恰恰相反,因为它缺乏人类的敏感和判断,它的输出更需要我们用放大镜去审视。
说到底,AI写作在敏感问题上的挑战,是技术进步与复杂社会现实碰撞的必然结果。这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有不断的适应、学习和审慎。我们享受着AI带来的便利,就必须承担起它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敏感”这条看不见的钢丝上跳舞时。AI教会了我们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课就是:在关乎立场、关乎风险的写作面前,人类的智慧、经验、判断力和那份对潜在危险的“敏感”,依然是任何机器都无法替代的珍贵财富。别偷懒,别大意,特别是当你写到那些需要字斟句酌、小心翼翼的话题时。记住,那根弦,始终要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