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经深了,台灯的光圈像个孤岛,圈住了面前摊开的课本和那道怎么看怎么别扭的数学题。脑袋里一团乱麻,公式在眼前跳舞,但就是连不起来。那种卡住的感觉,相信每个学生都懂,像掉进泥沼,越挣扎越陷得深。以前吧,遇到这种时候,除了硬着头皮翻书找例题,就是等第二天去问老师或者同学。效率?那是个什么东西?感觉自己就像个慢吞吞的老牛,背着重重的壳,在知识的荒原上挪步。
直到有一天,无意间撞见了这玩意——人工智能,开始是好奇,后来,慢慢变成了手里的一把新工具。

刚开始,我对AI的印象,可能跟很多人一样,觉得它就是个高级点的搜索引擎,或者能帮你写写应付差事的文章。真能辅导作业?听起来就有点玄乎,甚至有点不正经。毕竟,学习这事儿,不就得自己啃、自己悟吗?有个“外挂”帮忙,会不会变成依赖,成了懒汉?心里嘀咕着,但那个“卡住”的夜晚太多了,那种无助感太真实了,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开始了我的“AI陪读”初体验。
第一次尝试,是道让我抓狂的物理题,关于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看了题目,感觉认识每个字,但组合起来就像天书。我把题目输入给AI。没指望它直接给我答案,那样没意义。我问它:“这道题的关键点是什么?我该从哪里入手?”
AI的回答,出乎意料的没有直接抛出解题步骤,而是像个耐心的新手导师,先是帮我拆解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我思考应该运用哪些物理定律。它用了个比喻,说动量守恒就像一个家族的总财富在成员之间怎么分配,总数不变;能量守恒则是工作能力的转化,形式变了总量守恒(在没有非保守力的情况下)。这种类比,突然就让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它没有直接告诉我“用动量守恒列方程一,用能量守恒列方程二”,而是问我:“根据题目描述的碰撞过程,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物理量是守恒的?”
那一刻,我脑子里那扇紧闭的门仿佛被推开了一条缝。我开始主动去想,去回忆学过的知识。AI就像一个引导者,时不时抛出一个问题,或者在我思路跑偏的时候,轻轻地把我拉回正轨:“你刚才考虑的那个力,在这个瞬间是外力吗?它对系统的总动量有影响吗?”它不是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通过提问,促使我自己去分析,去判断。
整个过程,更像是一场互动式的讨论。我提出我的困惑,它给出启发式的反馈。有时候我理解错了某个概念,它会换个说法,甚至举个更简单的例子来解释。它没有人类老师那种可能会有的不耐烦(当然,好老师不会),也没有同学之间讲解时可能存在的表达不清。它就是静静地、耐心地,一步一步地帮我梳理思路。
几次下来,我发现这玩意儿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给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我只是“知道”概念,但不会“用”的知识点,AI的追问式辅导特别有效。它能根据我的具体问题,量身定做地提供帮助,不像课本那样千篇一律,也不像网上的解题过程那样,啪一下把答案连带步骤全甩给你,你看半天可能还是不明白每一步是为什么。
有了AI这个帮手,我解决难题的效率确实提升了一大截。以前一道卡住我半小时甚至一小时的题目,现在可能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我就能找到突破口,或者彻底搞懂卡壳的原因。这解放了大量时间,让我可以去预习新的内容,或者做更多的练习题,而不是死磕在某一个点上。
但别误会,这绝不是说从此我就高枕无忧,把作业全丢给AI了。那绝对是死路一条!AI再聪明,它也只是个工具。它没有理解的能力,没有创造性的思维,更没有举一反三的智慧。这些,还是得靠我自己去积累,去锻炼。我发现,用AI辅导作业,最怕的就是把它当成作弊器,问一道题,得一个答案,复制粘贴完事。那样别说提升学习效率了,简直是在自毁前程。看起来作业是“完成”了,脑子还是空的。
真正有效的用法,是把它当成一个私人家教,一个随时在线的答疑伙伴。遇到不会的,先自己想,实在想不通了,再去问AI。问的时候,也不是直接甩题目,而是描述清楚自己的困惑在哪里,试过了哪些方法,卡在哪个步骤。这样,AI给出的反馈才更有针对性,我也更能从中学到东西。比如,数学证明题,我不是让它给出完整证明过程,而是问它:“我尝试用反证法,但总是推不出矛盾,是不是我的假设有问题?或者我应该从哪个角度去构造辅助线?”
它能在我卡住的那个最细微的地方,给我点拨。有时候,它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我就突然顿悟了。那种感觉,就像面前有一团乱糟的毛线,AI没有直接把线团解开递给我,而是递给我一根织针,告诉我从哪个线头开始,然后我就可以自己顺着线头一点一点把毛线理顺。
而且,AI还能帮我拓展。比如学到某个历史事件,除了课本上的内容,我可以问AI:“这个事件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有没有其他国家在同一时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它能迅速地整合大量信息,提供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视角。这远比我一个人捧着教科书,或者漫无目的地在网上搜索要高效得多。它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图书馆管理员,你提出你的兴趣点,它能立刻帮你找到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初步的整理。
当然,使用AI也需要辨别能力。它给出的信息,并不总是百分之百准确,尤其是在一些需要深度理解和创造的领域。有时候它会“胡说八道”,有时候它提供的解题思路并不是最优的。这就要求使用者自己具备一定的判断力,不能全盘接受,要有批判性思维。这也算是使用AI过程中附加的一个能力训练吧——信息筛选和验证的能力。
回过头来看,从最初的陌生、好奇,到现在的深度依赖(但不是病态依赖),AI已经悄悄地改变了我学习的习惯和效率。它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取代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但它作为一个个性化的、随时在线的辅助学习工具,其价值不容小觑。它让我不再孤立无援地面对难题,它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激发我去思考,去探索。
曾经那些因为卡壳而浪费的时间和产生的挫败感,现在很多都被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所取代。学习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收,而是变成了更主动、更有针对性的探索。学习效率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作业完成速度上,更体现在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上。
所以,当有人问我AI能不能教我写作业时,我会说,它不是来“教”你写作业,更不是来“替”你写作业。它是来陪你、帮你写作业。它是一个强大的学习伙伴,用好了,它能帮你清除路上的障碍,让你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远。它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高效、更深入学习的桥梁。别害怕尝试,但更要学会驾驭它,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毕竟,学习最终是自己的事儿,AI只是一个工具,而我们,才是那个真正要成长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