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进不去 应对 AI 写作进不去问题的有效策略

天知道,写东西这事儿,有时候简直是跟自己较劲。以前吧,卡住了,还能怪自己肚子墨水不够,或者今天状态不好。现在,多了一个更让人心烦的“对手”——AI。那感觉,就像你吭哧吭哧想爬座山,结果旁边“嗖”一下飞过去个火箭,还跟你说:“瞧,多简单。”于是,你手里的笔(或者说键盘)就更沉了,脑子里那点本来就不多的灵感,像被霜打过似的,蔫儿了。这就是我现在说的那个写作进不去的状态,尤其在撞上AI这堵无形墙的时候。

你想写个故事,脑子里有个模糊的影子,可一下笔,就觉得干巴巴的,没劲。然后一想,唉,这AI要是喂点设定进去,保不齐唰唰唰就给我吐出一堆情节来,比我这儿磨磨蹭蹭强多了。这念头一起来,创作热情立马像被泼了冷水,“进不去”的感觉就更强烈了。不是写不出来,是觉得写出来的东西,跟那个高效、流畅、似乎无所不知的机器比起来,显得太笨拙、太渺小、太不值一提了。这种AI焦虑,是真的会咬人的。

写作进不去 应对 AI 写作进不去问题的有效策略

那怎么办?总不能就此撂挑子不写了吧?写作对我来说,不光是码字,是梳理想法,是跟自己对话,甚至是确认“我”还存在的方式。所以,得想辙,得跟这股子“进不去”的劲儿掰扯掰扯,尤其是它披着AI这层皮的时候。

我摸索出来的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摆正位置。别把AI当成你的竞争对手,它不是。它是工具,是个有点儿吓人的超级工具。就像以前照相机刚出来,画家们也慌过一阵,觉得写实绘画没饭吃了。结果呢?绘画找到了新的方向,照片也成了艺术形式。AI之于写作,大概也是这么回事。它能快速整合信息,能模仿风格,能生成文本。但它有没有“活过”?有没有深夜为一个句子辗转反侧?有没有因为笔下人物的命运跟着揪心?没有。它没有生活体验,没有七情六欲,没有那些只属于“人”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幽微情感

所以,当我觉得“进不去”的时候,我会问自己:我想写的这玩意儿,AI写得出来吗?如果AI能写得一模一样,那我写的意义在哪儿?这往往能帮我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写点只有我才能写的东西。我的童年,我的怪癖,我对某个瞬间的独特感受,一次尴尬的相遇,一场没有结局的对话……这些细枝末节,这些充满个人印记“边角料”,才是AI最难模仿的。它或许能编一个类似的故事,但它编不出我当时呼吸的空气里混合着雨水和泥土的味道,编不出我心跳漏了一拍的那个具体时刻。写“我”,是绕开AI竞争的最直接路径。

再来,如果还是卡,“进不去”,不妨把AI当成一个“陪练”或者“沙袋”。有时候,“进不去”是因为脑子里一团浆糊,连个清晰的句子都没有。这时候,可以试着把脑子里那些模糊的关键词、零散的想法一股脑儿扔给AI,让它先生成点什么。别指望它一下子就给你个完美答案,那不可能,也别想要它的“标准”答案。要的是它生成的那一堆文字,去刺激你的大脑。它写得不对?太好了!你知道哪里不对,你就知道自己真正想写的是什么了。它写得太俗套?更好了!你知道俗套长什么样,你就知道怎么去避开俗套,怎么去颠覆它。这个过程,与其说是让AI代写,不如说是借助AI来反向探索自己的真正意图和更佳表达。有点像摔跤前的热身,或者对着一个靶子校准自己的准头。

还有一种情况,“进不去”是因为信息量太大,或者结构太复杂,无从下手。这时候,AI的信息整理能力就派上用场了。比如写一篇需要大量背景资料的文章,让AI快速搜集、归纳、提炼,给我一个框架或者几个关键论点。但这只是搭骨架。往里面填什么?怎么填?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加入什么样的个人分析和判断?这些是我的事。骨架是AI搭的,但血肉和灵魂必须是我自己给的。一篇没有作者自己思考和感受的文章,读起来就像机器的产品,冷冰冰的,没法触动人心

有时候,“进不去”纯粹是完美主义作祟,总想一步到位写出惊世骇俗的句子。这时候,得放低姿态。AI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也“教育”了我们,那些看似“平庸”的文本,机器可以批量生产。那我们的价值在哪儿?可能恰恰在于那些不平庸的瞬间,那些需要时间和心血去打磨的闪光点。所以,与其一开始就追求完美,不如先追求完成。让AI帮你起个头,或者你逼自己写个粗糙的初稿,哪怕只有三五百字,狗屁不通也没关系。然后,再花时间去修改、去打磨、去注入温度细节。这个精雕细琢的过程,是AI目前难以匹敌的,也是我们作为写作者的核心价值之一。一篇真正的好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生长的,是作者一点点“养”出来的。

别忘了,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感知和表达。如果你的输入端出了问题,整个人处于一种麻木、缺乏好奇心的状态,那“进不去”太正常了。这时候,别硬逼着自己坐在电脑前跟AI较劲了。起身出去走走,听听街边的吆喝声,闻闻雨后的泥土味儿,观察一下咖啡馆里每个人的微表情。去生活,去体验,去感受真实的素材涌动的情绪,是最好的“写作燃料”。AI可以模拟情绪,可以分析文本,但它无法真正地“活”。我们的“活”,是我们对抗AI写作瓶颈最强大的武器库。把那些鲜活的、滚烫的、甚至混乱的生活切片,投射到文字里。用你自己的语言,带着你独有的腔调,去讲述。这样的文字,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让人觉得,哦,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跟我说话。

总而言之,面对AI带来的“写作进不去”困境,不是想着怎么打败它(你也打不赢),而是想着怎么与它共处,怎么利用它,怎么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把AI当作助手,当作激发灵感的跳板,当作提高效率的工具,但永远不要让它取代你思考感受表达主体地位回归自我拥抱生活深挖独特性享受打磨的过程——这些听起来有点儿“笨”的法子,也许才是让我们在AI时代,依然能笔耕不辍写出真东西真正策略。别怕“进不去”,那只是在提醒你,换个方式玩儿,或者,该去生活里找找灵感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