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动也不是,不动也不是。咖啡早就凉透了,窗外都换了几茬阳光了,我还是卡在这里。脑子里有个人物,有条模糊的故事线,但要把它拉扯开来,填满,直到撑起一个长篇写作的架子……光是想想,那股无力感就潮水一样涌上来,把我淹个彻底。多少次了?稿子开了头,洋洋洒洒几千字,然后就陷在泥沼里,进退不得。灵感?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掐断了。创作难题,说白了,就是跟自己较劲,跟脑子里那团浆糊死磕。
以前总觉得,写作这事儿,全凭一腔孤勇,一字一句都是从心窝里掏出来的。慢点就慢点,卡壳就卡壳,那是必经之路。可眼看着deadline像幽灵一样飘过来,心里那个慌啊。朋友随口提了一句,说现在有那种AI 软件,专门帮人写东西。我嗤之以鼻,AI?写写新闻稿、商品描述还行,长篇啊,那得是人味儿的东西,机器怎么可能?但那天晚上,我又一次对着文档里孤零零的两段话发呆,窗外是万家灯火,我觉得自己像个困在孤岛上的失败者。鬼使神差地,我搜了搜,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了个据说在这方面口碑还不错的AI 软件。

初体验?有点儿……魔幻。按照说明,我把那两段开了头的文字,加上一个非常粗略的故事大纲——与其说大纲,不如说是我脑子里零散的几个念头——一股脑儿扔了进去。然后我就等着。心里盘算着,大概会给我堆点儿陈词滥调吧,或者干脆驴唇不对马嘴。结果屏幕上开始跳出文字,不是瞬间完成,而是一段段地生成,像活字印刷一样。我屏住呼吸看,第一段,嗯,铺垫得还行,至少语法通顺。第二段,咦,这个比喻我好像没想到?第三段……等等,它把我的一个模糊念头具体化了,而且方式还挺出人意料的!
那一刻,感觉不是冰冷的机器在工作,更像是有个思维极其跳跃的助手,把你抛出的碎渣子迅速捡起来,试着搭一个架子。当然,搭出来的东西,七扭八歪是常有的。句子生硬,逻辑跳跃,有时候甚至会冒出完全不搭界的内容。但这正是我需要的那种“不完美”。它不是直接给我一个 готовый продукт(成品),而是提供了一堆素材、角度、表达方式的可能性。
我开始跟它“玩”起来。与其说是“用”,不如说是“玩”和“协作”。我把一段怎么也写不顺的描写喂给它,说:“这段太干了,加点儿氛围。”它会给我几种不同的版本,有的过于华丽,有的依然平淡,但总有一两个,会给我新的启发。“哦,原来可以这样形容声音?”“用这个意象来表现角色的心情,倒是不错。”它像一个无限脑暴的伙伴,永远不会疲倦,也不会对我的烂主意翻白眼。
写作效率?那是肉眼可见的提升。以前,光是想清楚一个人物的背景,他为什么会说那句话,做什么动作,就能让我抓耳挠腮好半天。现在,我给AI软件几个关键词:人物性格、成长环境、当下心境。它立刻能洋洋洒洒写出一大段的人物小传,甚至包含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这些细节不一定全用得上,但它打开了思路,让我对这个人物有了更立体、更具体的认知。我再从里面挑拣、修改、补充,把那些符合我预期的,带有“我”的味道的部分留下来,其他抛弃。这个过程,像是在淘金。AI软件负责挖出一大堆沙子,而我,是那个找到并打磨金子的人。
灵感枯竭,曾经是写作路上最大的拦路虎。特别是写到中途,剧情怎么往下走,人物关系怎么推进,感觉自己像个被榨干的海绵,一滴水都挤不出来。以前的方法是硬挺,或者干脆扔下不管。现在,我可以把卡壳的地方告诉AI软件,比如:“这里需要一个转折,让主角发现某个秘密。”或者“我想让这两个角色发生一次激烈的冲突,但不知道怎么引爆。”AI软件会给出各种各样的“引爆点”或者“秘密”的版本。有的很俗套,有的太离谱,但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像一道闪电劈开脑子里的混沌,让我猛地拍大腿:“就是这个!”它不是凭空创造,更多的是基于海量信息和模式,生成我们人类可能会忽略的组合。它是一个巨大的联想库,帮你跳出思维定势。
更别提结构布局上的帮助了。写长篇最怕写着写着就散了,或者前面铺垫太多,后面收不回来。我试着把一个复杂的故事线喂给AI软件,让它帮我整理出一个故事大纲。它给出的第一版往往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但我可以不断地调整参数,或者直接在它生成的大纲上修改、增删。这个过程,就像跟一个逻辑清晰的策划师对话,你扔给他一堆乱麻,他帮你梳理出几条可能的线头。虽然最终梳理成什么样,还是取决于我自己怎么拉扯,但至少,我手里有线了,不是一团解不开的死结。
我还用它来探索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时候写同一个场景,总觉得用词贫乏,句式单一。把一段文字扔给它,让它“用更诗意的语言重写”,或者“用更口语化的方式表达”。它给出的结果,有些可以用,有些简直是灾难,但它逼着我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去思考同一件事,原来可以用这么多种不同的腔调去讲。这不是模仿,而是一种启发。它告诉我,看,语言有这么多变幻的可能,别老揪着那几个词不放。
当然,不是说有了AI软件,写作就变得轻松愉快,一路坦途了。绝不。它生成的东西,需要大量的修改、调整、打磨。它没有人类的情感深度,对细微情绪的捕捉、对人物内心复杂的矛盾,往往隔靴搔痒。它给出的对话,有时候像木头人讲话。它理解不了那些只有人类作者才懂的潜台词和留白。所以,拿到它生成的内容后,我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只是工作性质变了。以前是“从无到有”的煎熬,现在是“从有到好”的雕琢。那个“有”,是AI软件提供的粗坯;那个“好”,全靠我这个人类作者一刀一刀刻出来,赋予它灵魂和个性化。
那些说AI会取代人类作家的,我觉得他们还没真正体验过这种人机协作模式。AI提供的,是效率、是思路、是可能性。它解决的是很多作家在创作难题中遇到的技术性、流程性问题,比如灵感枯竭时的助推,结构布局时的参考,表达方式上的拓宽,以及最直接的,快速生成初稿的能力。但这初稿,离一篇真正有力量、有温度的长篇写作,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它没有我的童年记忆,没有我看过的那些电影、读过的那些书在我心里留下的印记,没有我跌倒爬起时的心痛和顿悟,没有我对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理解和爱憎。这些,才是长篇写作里最核心、最不可替代的部分。
现在我写东西,感觉像多了个亦步亦趋的助手,一个巨大的、有点笨拙但极其勤奋的“沙袋”。我把想法扔过去,它给我反馈一堆东西,我再从中挑选、塑造。过程依然辛苦,依然要熬夜,依然会卡壳,但那种面对一片虚无的绝望感,至少减轻了大半。我知道,总有东西可以抓取,总有思路可以延伸。它不是我的大脑,但它是一个能帮我“热身”和“陪练”的工具。
所以,你说用AI 软件写长篇写作?我的体验是,它不是魔法棒,不是救世主,但它确实是解决某些创作难题的利器。它让起步不再那么艰难,让卡壳不再是死胡同,让写作效率大大提升。但最终,笔下流淌出的,依然是我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风格。这趟体验下来,我反而更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作家真正的价值在哪里。不在于能以多快的速度堆砌文字,而在于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那个独一无二的灵魂。而AI,目前看来,只是帮我把那颗心里的东西,更好地、更快地表达出来。仅此而已,但,已经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