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 写作”这四个字儿简直像魔咒一样,走到哪儿都听见,都说这玩意儿能“赚钱”。我这心里啊,就跟猫抓似的痒痒,一边琢磨着是不是真有这么好的事儿,一边又犯嘀咕,这到底靠不靠谱?尤其是一说到像腾讯这样的大厂,他们的AI 工具肯定不是小打小闹吧?那这赚钱的门路,是不是藏得更深,或者说,玩儿法更高级些?
我自己写点东西,有时候是给公众号写,有时候是帮人润润稿子,敲敲字儿混口饭吃。深知码字儿这活儿,有时候磨得人头发都白了,效率呢,忽高忽低,全凭心情和状态。所以,“效率”这个词一出来,再跟“AI”、“赚钱”挂钩,我这眼睛就直了。那腾讯的AI 写作,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家又不像某些初创公司,恨不得把“AI 写稿神器”贴你脸上卖。腾讯的AI,更多是融在他们的体系里吧?比如新闻快讯,金融报告,据说有些已经用上了。可我作为一个普普通通想靠写字儿变现的人,怎么才能搭上这趟车呢?
我觉得吧,探索腾讯 AI 写作的赚钱途径,不能光盯着他们可能推出的某个具体的“写作助手”产品(虽然这当然是理想情况)。更得看看腾讯的整个平台生态。你想啊,腾讯有微信公众号,有企鹅号(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有看点,有阅文(网络小说平台),有各种垂直平台。如果腾讯的AI 写作能力,哪怕是以某种服务的形式开放出来,哪怕只是作为腾讯云上的一个API,或者集成在某个内容创作工具里,那它的赚钱逻辑,就得和这些平台结合起来。
最直接的,提升内容创作的效率。这是大家首先想到的。本来一天写一篇稿子就累得够呛,用了AI,一天写三五篇甚至更多?量上去了,总收入是不是能跟着上去点?比如在微信公众号上,写得多,更新频率高,理论上活跃粉丝、流量都能有所提升,靠流量广告或者带货变现的几率就大了。企鹅号也一样,靠平台的流量分成赚钱,数量和推荐量是关键。腾讯的AI 写作,如果能快速生成一些基础性的、信息聚合类的、或者格式比较固定的文章,比如商品评测的草稿、行业新闻的整理、会议纪要的速记转文章,甚至是一些标准化的报告,那确实能省下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些省下的时间,我就可以去做更需要人脑、更有创意、AI暂时还干不了的事儿,比如深度访谈、独家评论、需要情感共鸣的叙事。这就算是一种间接的赚钱方式——通过提效来扩大产能。
再往下想,腾讯的AI如果能理解他们的平台规则和用户偏好,那它生成的内容可能会更“讨喜”,更容易获得推荐。这可不是一般AI能比的。想象一下,一个了解微信推荐算法、知道企鹅号用户喜欢什么标题、甚至能摸清看点里什么样的短内容容易火的AI,用它来辅助写东西,是不是自带点buff?这种“平台基因”的AI,或许能让我写的内容更容易被腾讯自家平台分发,从而带来流量和变现机会。这可比我自己盲猜用户喜好要靠谱得多。
还有一种可能,是利用腾讯AI提供的特定能力,创造新的变现模式。比如,如果腾讯的AI在某个垂直领域(像游戏、财经、时尚)的写作特别出色,而且他们开放了相关的API或者工具集,我能不能基于这个能力,去接一些原来接不到的活儿?比如帮游戏公司写大量的游戏介绍和攻略,帮金融机构写格式化的市场分析报告,帮时尚博主写产品文案。这些可能都是需求量大但重复性高的工作,用腾讯强大的AI能力去快速完成,我提供最终的把关、修改和创意输入,然后按照项目收费。这相当于是卖“AI辅助的内容创作服务”。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一部分来自于我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审美,另一部分就来自于所使用的强大AI 工具(这里特指腾讯的AI能力)。
别忘了阅文这个平台。网络小说写作的量是真的大!日万甚至更多是常态。如果腾讯的AI能辅助网文作者构思大纲、生成情节梗概、描写场景甚至填充一些过渡性章节,那对网文作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缩短写作周期,就能写更多书,自然也就增加了赚钱的潜力。虽然现在AI写网文离真正能看、有灵魂还有距离,但辅助性的功能,减少机械性劳动,未来绝对是个方向。这块儿腾讯自家有平台,有数据,做起来可能比谁都顺手。
然而,这事儿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充满了各种风险和挑战。
首先是AI的稳定性与质量问题。现在的AI,就算吹得再厉害,也时不时犯蠢,编造信息,逻辑不通,甚至带着偏见。写一些严肃的、需要准确性的内容(比如财经、法律)尤其危险,瞎写一通发出去,轻则闹笑话,重则惹麻烦。我总不能把赚钱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时不时“发神经”的机器身上吧?所以,人工的审核、事实核查、深度修改,这个环节是绝对不能省略的。我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里——我是那个能把AI生成的毛坯房,装修成一个能住人的、有风格的家的设计师和工匠。这本身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非一些人想象的那样,AI写了,我点个发布,钱就哗哗来了。
其次是平台政策的风险。前面说了,如果腾讯的AI能生成更符合平台调性的内容,那挺好。可反过来呢?腾讯的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对于低质量、同质化、机器痕迹明显的内容,是越来越严格的。我辛辛苦苦用AI提效生成了一堆东西,结果被平台认定是“机器内容”,直接不给流量,甚至封号,那真是哭都没地方哭。赚钱不成,反而把自己辛苦经营的账号给毁了。这个风险太大了,必须时刻警惕。腾讯自家未来会不会明确区分“AI辅助内容”和“纯人工内容”,会不会对前者有流量限制,都是未知数,但不得不防。
还有就是竞争。我能想到用腾讯的AI提效赚钱,别人肯定也想到了。如果腾讯真的开放了非常牛的AI 写作能力,而且收费不高,那是不是意味着使用这个能力的门槛降低了?是不是会有大量的人涌入内容创作领域,用AI狂轰滥炸?到时候内容多如牛毛,同质化严重,读者的注意力变得更稀缺,单个内容的变现效率就会大幅降低。赚钱的难度反而可能更高了。那时候,拼的就不仅仅是效率了,而是谁更能利用好AI,把内容做出特色、做出深度、做出情感连接。这又回到了“人”的价值上来。AI是工具,但驾驭工具、让工具发挥最大价值的,还是人本身的能力。
再者,腾讯的AI能力,很多是服务于它自身的业务生态的。它会不会真的开放最核心、最强大的AI 写作能力给外部个人用户,让大家去它家平台上“割韭菜”,我是有点存疑的。更大的可能性是,开放一些基础能力,或者在特定场景下提供辅助,真正“点石成金”的核心技术,还是紧紧攥在自己手里,用于提升它自家平台的内容质量和效率。比如用AI写新闻摘要给腾讯新闻,用AI分析用户兴趣给看点推荐,用AI辅助阅文编辑审稿。这些能力是它平台生态竞争力的体现,轻易不会完全放开。所以,指望腾讯直接给我一个逆天的AI 写作工具,让我一夜暴富,这事儿有点玄乎。
那么,探索腾讯 AI 写作的赚钱途径,对我这种普通写字儿的人来说,更现实的思路是什么呢?我觉得不是坐等腾讯放出个神仙AI工具,而是去观察和学习。观察腾讯 平台上那些AI辅助内容的表现,摸索平台对AI 内容的态度变化。学习如何结合现有的AI 工具(不一定是腾讯的,可能是市面上公开的AI服务)去优化在腾讯 平台上的内容创作流程。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把我作为“人”的独特价值——我的经验、我的视角、我的情感、我的判断力——嫁接到AI生成的文字骨架上,让它变得有血有肉,能真正触动读者。
未来的趋势,我觉得不是AI替代写作者,而是AI能力成为写作者的“外挂”或者说基础设施。腾讯作为平台巨头,它提供的AI能力或许会成为这个基础设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腾讯自己的生态内部。赚钱的路径,会越来越考验一个人整合资源、利用工具、并注入个人独特价值的能力。靠AI就能轻松赚钱?别闹了。靠“善于利用AI并懂得平台规则和读者心理的人”来赚钱**,这还差不多。
所以,我对腾讯 AI 写作的“赚钱途径”的看法是:它不是一条现成的、铺满金子的康庄大道,更像是一片待开垦的荒地,腾讯的AI能力可能是地里埋藏的矿脉,但需要你自己去勘探、去挖掘、去提炼。而且挖掘出来的东西,还得知道怎么拿到腾讯的平台集市上去卖,卖的时候还得小心翼翼,别踩了人家的规矩。这事儿,挺烧脑的,但未来趋势就在这儿,不琢磨不行。风险与机遇并存,想赚钱,就得卷起来,而且是带着脑子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