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写作会话 北京 AI 写作会话:体验智能交流创作

AI知识库3周前发布 yixiu
3 0

坐在窗边,看三里屯的车流像条发光的河淌过去,脑子里却是一团浆糊。写点什么?主题就在那儿,关于这个飞速转动的世界、关于那些藏在胡同深处的故事、关于摩天大楼反射的日光……可文字,它就是不听使唤,像淤塞的河道,流不动。以前吧,抓耳挠腮,翻书查资料,或者干脆撂下,去胡同里溜达一圈,希望能撞上点儿灵感。现在?朋友提了一嘴那什么,AI 写作会话?听着玄乎,在北京这地界,什么新鲜事儿没见过?但把写作这极度私密、极度依赖个体经验的事儿交给“智能”?心里犯嘀咕是肯定的。

可好奇心,你知道的,比什么都强。尤其是在北京,这座城市本身就像个巨大的实验室,新旧、中西、传统与未来,都在这里碰撞、融合、爆炸。在一个快到让人眩晕的城市里,任何可能提升效率、激发灵感的新工具,都值得看一眼,不是吗?于是,我打开了那个界面,开始了我的第一次AI 写作会话体验。

ai 写作会话 北京 AI 写作会话:体验智能交流创作

你问我啥感觉?刚开始,有点儿像对着一个异常礼貌、知识渊博但又有点儿疏离的机器人。你抛个问题,“给我点儿关于北京冬天的描写,要有那种冷冽又温暖对比的感觉。”它给你一堆信息,规规矩矩的词汇、句子,没错,都是对的,但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缺了北风刮在脸上的真切刺痛,缺了烤红薯散发出的那种混杂着焦糊和香甜的独特味道。它太“正确”了,正确到有点儿无趣。

可慢慢地,当你开始跟它‘聊’,像“这段改改,语气再柔一点,像跟老朋友说话”,或者“刚才那段太平了,给我点儿更口语、更碎的句子,加点儿感叹词!”再或者,“我想写个在胡同里卖报纸的老爷子,他眼神里得有故事,你帮我找找感觉?”……哎呀,这就开始不一样了。它反馈的东西,有时真能给你点儿惊喜。它能迅速理解你那些模糊、甚至带点儿情绪化的指令,然后用它巨大的语料库在你要求的方向上进行排列组合。

这过程,像不像一种智能交流?虽说它没有面部表情,没有语气变化,没有人类的共情,但信息流动的效率和方向性,确实能让你觉得,嗯,这事儿有意思,它get到了你想要的东西,并且在用它的方式回应你。它不像搜索引擎,你问什么它就给你什么,它像是一个能基于你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和生成的回声。有时候,它甚至能抛回来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结构,是你自己绞尽脑汁也想不到的,啪,一下点亮了你卡住的地方。

特别是对于像我这种,有时候脑子像一团浆糊,或者积累了一堆碎片化的想法,却不知道怎么把它们串起来的人来说,这种AI 写作会话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它不是帮你完成全部工作,至少现在不是,它更像是一个助产士,或者一个特别厉害的、永远在线的陪练。你跟它一来一回地“聊”,把脑子里的东西倒给它,看它怎么消化、怎么反馈,然后你再基于它的反馈进行调整。这个过程本身,有时就能帮你理清思路,把那些模糊的想法变得清晰。

这是创作吗?我还在想。或者说,它改变了创作的方式?传统意义上的创作,很多时候是孤军奋战,是内心的搏斗,是字斟句酌的煎熬。灵感来了,洋洋洒洒;灵感枯竭,寸步难行。而现在,这个AI成了一个第三者,一个催化剂,一个无情的效率工具,同时也可能是一个意外的灵感源泉。

北京,这个节奏快到喘不过气来的城市,效率几乎是一种生存本能。AI 写作会话,它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效率。当你需要在极短时间内构思一个方案、写一篇新闻稿、或者仅仅是找一堆形容词来描绘一种感觉,它都能迅速响应。这对于那些在高压下工作的文字生产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是要取代你,至少目前来看,它是在为你“节省时间”和“拓展可能性”。

但它的局限性也太明显了。它没有生活。它没有在南锣鼓巷某个小店里,听到一对情侣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的那种人间真实;它没有在地铁十号线上,看到一个满脸疲惫的年轻人眼神里闪过一丝希望或绝望的复杂情绪;它没有闻过北京初雪时,空气中那种干净又带着点儿泥土的味道。它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它被喂养过的数据,那是关于世界的描述,而不是世界的本身。

所以,跟它智能交流,进行所谓的“创作”,更像是在一个极其庞大的数据库里进行高级搜索和重组。它能模仿各种风格,写出通顺甚至优美的句子,但那些真正触动人心的东西,那些只属于特定个体、特定经历的细微情感和深刻洞察,它给不了。那些只有你在深夜,独自一人,面对着窗外北京城万家灯火时,心里涌起的那种复杂感受,AI是无感知的。

这让我想,也许AI 写作会话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写”,而在于它能“聊”,能智能交流。它是一个工具,一个平台,让我们把脑子里那些不成熟、不成形的东西倒出来,通过与它的互动,激发我们自己的大脑,去连接那些原本孤立的点。它把一些重复性的、结构性的、或者纯粹依赖信息搜集的工作包揽了,让我们这些写字的人,能把更多精力放在那些真正需要“人”才能完成的事情上:去感受、去思考、去连接情感、去提炼独一无二的观点。

尤其是在北京,这个充满故事,也充满焦虑的地方。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文字不应该只是工具,它应该是有温度的,是能传递力量的。AI 写作会话能提供词语,能提供结构,但它提供不了那种穿透人心的力量。那种力量,来源于你走过的路,爱过的人,犯过的傻,掉过的眼泪,以及在这个城市里,每一次呼吸的切身感受。

所以,我的体验是复杂的。它带来了效率,带来了新鲜的互动方式,偶尔也能带来惊喜,让你在创作的路上少走点儿弯路,或者打开一个新视角。它是一种新的智能交流方式,在北京这个科技前沿的城市落地生根,改变着一些行业的生态。但它更像是一个极其先进的辅助驾驶系统,把你送到目的地,但最终握方向盘、决定去哪条路、用什么心情看沿途风景的,还是你自己。文字的灵魂,依然在我们人类手里。用好这个工具,让它服务于我们内心的表达和创作,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这大概是我们在享受AI 写作会话带来的便利时,最需要清醒认识到的事情吧。想想看,当你用AI快速搭好框架,剩下的时间,你是不是可以去什刹海边儿坐坐,听听爷们儿们遛鸟儿逗闷子,那种声音,可不是AI能写出来的。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