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作,说白了,就是机器模拟人脑。但它再聪明,也始终是“模拟”,缺少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真实。就像你吃一块人造肉,口感再像,也缺了那股子天然的肉香和纤维感。
第一个识别点:情感的真伪。

AI可以模仿喜怒哀乐,但它没有真正的情感体验。它所谓的“情感”,是基于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所以,你看一篇AI生成的文章,可能会觉得“嗯,写得挺好,挺感人的”,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少了那份直击人心的力量。这种感觉,就像看电视剧,你知道演员在演戏,哪怕他演得再好,也无法完全取代真实的人生体验。举个例子,一段描写失去亲人的文字,如果是人写的,可能字字泣血,带着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而AI写的,可能辞藻华丽,但读完之后,你只会觉得“哦,写得挺惨的”,很难产生共情。这就是区别。所以,用心去感受,看看文字背后有没有真情实感,这是识别AI写作的关键。
第二个识别点:逻辑的僵硬。
AI擅长处理结构化的信息,但它缺乏灵活的思维能力。它生成的文章,逻辑可能很严谨,条理很清晰,但往往显得过于刻板,缺少那种跳跃性的思维和发散性的灵感。人类写作,常常会有一些“神来之笔”,一些看似不合逻辑,但却能给人带来惊喜的观点或表达。AI很难做到这一点。它就像一个按照程序运行的机器人,只能按照既定的规则来思考和表达。记得有一次,我看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里面提到AI的逻辑推理能力很强。但紧接着,作者又举了一个例子,说AI在处理一些复杂的伦理问题时,常常会犯一些低级错误。这让我意识到,AI的逻辑再强,也无法取代人类的智慧和判断力。所以,当你读一篇文章时,不妨多思考一下,看看它的逻辑是否过于僵硬,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第三个识别点:语言的平庸。
AI写作,最大的问题是语言的平庸。它可以使用各种华丽的辞藻,可以模仿各种写作风格,但它始终无法创造出真正具有个性的语言。它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可以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但却无法赋予这些工艺品灵魂。人类写作,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的个性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这种个性化的语言,是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文化沉淀形成的,是无法模仿的。就像你听一个人说话,即使他说的内容很简单,你也能感受到他的个性和魅力。所以,当你读一篇文章时,不妨多留意一下它的语言风格,看看它是否具有个性化特征。如果它的语言过于平庸,缺乏特色,那么很可能就是AI写的。
具体一点,怎么抓?
- 关注那些“不完美”的地方。 人类写作,难免会有一些小瑕疵,比如错别字、语病、甚至是一些不合逻辑的表达。这些“不完美”的地方,恰恰是人类写作的特征。AI写作,往往追求完美,力求做到滴水不漏。所以,当你发现一篇文章没有任何瑕疵时,反而要提高警惕。
- 留意那些“非主流”的观点。 AI写作,往往会选择那些主流的观点和表达方式。它很少会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更不会挑战权威。人类写作,最大的价值在于创新。人类总是会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提出新的观点,挑战传统的观念。所以,当你发现一篇文章的观点过于平庸,缺乏创新性时,很可能就是AI写的。
- 寻找那些“鲜活”的细节。 AI写作,往往缺乏细节描写,缺乏对生活和人性的观察。它生成的文章,可能很流畅,但却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人类写作,最大的优势在于对细节的把握。人类总是会细致地观察生活,捕捉那些微小的细节,并将这些细节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所以,当你读一篇文章时,不妨多留意一下它的细节描写,看看它是否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再来说说一些实战技巧。
- 查重工具。 虽然不能百分百确定,但如果文章与网络上大量内容相似,那就要怀疑一下了。注意,是大量相似,而不是个别语句。
- 文风检测。 现在有一些工具可以分析文章的文风,判断是否具有AI特征。可以结合其他方法一起使用。
- 关键词分析。 AI写作往往会过度使用关键词,或者关键词分布过于均匀。人类写作则更自然,关键词的使用会根据内容需要而变化。
- 反问AI。 将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或论据,反过来问AI,看看它是否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如果AI无法回答,或者回答得很牵强,那这篇文章很可能就是AI生成的。
最后,我想说,识别AI写作,不是为了贬低AI,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用AI。AI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助手,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但它永远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考力。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判断力,才能在未来的信息时代立于不败之地。记住,文字是有温度的,而这温度,来源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实生活和独特体验。别让冰冷的机器,夺走我们表达的权利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