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我最初对手机上那些标榜着“AI 写作”的应用是嗤之以鼻的。论文写作,这么严谨的事情,交给机器?简直是学术界的玩笑!但deadline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让我不得不放下偏见,死马当活马医,试试看这些 AI 助手。
第一次用它生成一篇关于“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复苏”的文献综述。输入关键词,点击生成,刷刷刷,几分钟,一篇看起来像模像样的初稿就出来了。不得不说,这速度,简直是熬夜党的福音!
但仔细一看,问题也来了。内容确实涵盖了几个关键议题,比如旅游消费升级、数字化转型等等。然而,语句略显生硬,像是在把不同的材料硬凑在一起,缺乏流畅的逻辑和作者的观点。更别提那些空洞的描述,什么“旅游业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听起来像新闻稿,毫无深度可言。而且,引用文献的格式也有些混乱,这要是直接交上去,肯定被导师批得体无完肤。
我意识到,指望 AI 一步到位写出高质量的论文,那是不可能的。它更像是一个效率工具,能帮你快速搜集资料、搭建框架、生成一些初步的文字。但最终的把关人还是得是你自己。
于是,我开始尝试更灵活地使用 AI。比如,我会用它来快速搜索某个冷门领域的相关研究,或者生成不同观点的论据。有了这些素材,我就能更高效地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
我开始把它当成一个“写作伙伴”,一个可以随时提供信息的“智库”。遇到卡壳的时候,我会向它提问,比如“如何用更生动的例子论证沉浸式旅游的优势?”,或者“关于可持续旅游发展,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 AI 能迅速给出很多相关的资料和思路,让我茅塞顿开。
但是,我始终坚持一点:绝不照搬 AI 生成的内容。我会仔细甄别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和表达。我会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让文章更有深度和个性。
举个例子,我在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的论文时,AI 生成了一段关于“个性化学习”的描述。内容中规中矩,说 AI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方案。
但我觉得这样的描述太抽象了。于是,我结合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写了一个更生动的例子。我说,如果我小时候能有这样的 AI 辅导,我就不会因为数学不好而感到那么沮丧了。AI 可以根据我的薄弱环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讲解,让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样一来,文章就变得更具体、更生动、更有说服力了。
我发现,AI 写作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可以帮助你解放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让你更专注于思考和创造。你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来阅读文献、分析数据、构思论点。你可以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本质,提出更有价值的观点。
当然,AI 写作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比如,它可能会导致学生过度依赖 AI,缺乏独立思考和写作能力。它可能会生成一些带有偏见或错误的信息,误导读者。
因此,在使用 AI 写作时,一定要保持警惕,理性判断。要始终记住,AI 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代替你的思考,不能代替你的创造。
我渐渐意识到,AI 手机写作,不是要取代人类作者,而是要赋能人类作者。它能帮助你更快地搜集信息、搭建框架、生成初步的文字,让你更高效地完成写作任务。但最终的把关人还是得是你自己。
你需要用你的智慧和判断力,去甄别信息的真伪,去提炼观点的精髓,去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现在,我仍然会使用 AI 手机写作,但我已经不再像最初那样盲目依赖它了。我会把它当成一个得力的助手,一个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智库”。我会用我的思考和创造,让 AI 焕发出更大的价值。
它减轻了我的负担,让我得以从繁琐的文字工作中抽身,有更多时间沉淀思路,构建更有深度的学术框架。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助手,随时待命,只要我输入指令,它就能立刻提供海量信息,让我避免了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大海捞针的窘境。
但我始终坚信,论文写作的灵魂在于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AI 可以辅助我,但不能代替我。我需要对 AI 生成的内容进行反复推敲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更重要的是,我需要注入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让论文充满个性和活力。
这或许就是 AI 时代论文写作的正确姿势:人机协作,各司其职,最终成就更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而我,正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我想,也许未来,我们终将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 AI,享受它带来的便捷,同时坚守人类智慧的底线。这不仅仅是关于论文写作,更是关于我们如何与技术共存,如何定义人类的价值。
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挑战不是如何躲避 AI,而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它,如何将它融入到我们的学术生活中,让它成为我们思考的加速器,而不是思维的替代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 AI 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这,也许才是 AI 手机写作带给我的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