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问我AI能不能写东西了,问就是能!但我总觉得,少了那么一股子…人味儿。
我承认,AI现在写东西,速度快,效率高,要啥格式给啥格式,要啥题材都能给你整出来一篇。但你仔细读读,是不是感觉有点空?就像那种速食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感动不了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我,一个码字十来年的老编辑,见过太多“AI制造”的文章了。它们像一个个精美的瓷娃娃,看起来完美无瑕,却摸起来冰冷生硬。文字流畅是流畅,信息量也够,甚至语法都没问题。但是,灵魂呢?那种透过文字传递的情感,那种只属于作者独一无二的视角,那种带着烟火气的思考,在哪里?
记得前几年,自媒体刚火那会儿,到处都是“10万+爆款秘籍”。教你怎么蹭热点,怎么抓痛点,怎么用标题党吸引眼球。我当时也跟着学,照着模板写,结果呢?文章是火了,但我自己都觉得恶心。那不是我真正想表达的东西,那是迎合市场的工具。AI现在做的,不也一样吗?迎合需求,生产内容。它能分析数据,预测趋势,甚至模仿各种文风,但它模仿不了人的内心。
我有个朋友,是个乡村教师。他写的文章,语言朴实得掉渣,用的都是大白话,但他写的那些孩子们的故事,那些发生在田埂上的琐事,总能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为什么?因为他写的是真情实感,是他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用自己的心感受到的。这种东西,AI学不来。
前段时间,我接了个活,要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文章。说实话,这种题材,AI肯定能写得头头是道,引经据典,各种数据分析,各种专家观点,给你堆满一篇文章。但我不想那么写。我想写写我自己的困惑,写写我对未来的担忧,写写我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AI时代的焦虑。
我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科幻电影,总觉得未来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但现在,我却越来越害怕。AI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聪明,它会取代我们吗?它会控制我们吗?我们会不会变成一群被数据操控的傀儡?
这些问题,我没有答案。但我相信,这才是“人”写作的意义。不是为了提供答案,而是为了提出问题,为了引发思考,为了让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
当然,我不是说AI写作一无是处。在某些场景下,它确实能提高效率,解决问题。比如,批量生成新闻稿,快速撰写产品介绍,甚至辅助创作代码等等。但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万能的工具,更不能让它取代人的思考。
我觉得吧,AI写作,更像是一种“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品”。它可以帮助我们收集信息,整理资料,甚至提供一些写作思路。但最终,决定文章质量的,还是我们自己的思考,是我们自己的情感,是我们自己的表达。
想起前几年,有个朋友跟我说,他打算用AI写小说。我当时就劝他,别瞎折腾。小说,是要用灵魂去写的。你让AI写,它能写出什么来?无非就是一些套路化的情节,一些空洞的人物,一些没有温度的文字。
真正的创作,是痛苦的。是要经过无数次修改,无数次推翻重来,才能最终完成的。AI可以模仿你的风格,可以复制你的技巧,但它无法模仿你的痛苦,无法复制你的灵魂。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失眠”的文章。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特意体验了一段时间的失眠。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看着天花板发呆,感受着时间的流逝,感受着内心的焦虑。那种感觉,真是太难受了。但我也是在那种难受中,找到了写作的灵感。我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考,都写进了文章里。结果,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很多人都说,他们读了我的文章,感觉就像看到了自己。
这种体验,AI是永远无法理解的。它不知道失眠的痛苦,不知道焦虑的滋味,它只知道按照算法,生成一些关于失眠的文字。
所以,你说AI能写作吗?当然能。但它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吗?我觉得,很难。至少,现在还不行。
我相信,未来AI会越来越强大,它会在写作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我也相信,人的创作,永远不会被AI完全取代。因为,只有人才有灵魂,只有人才有情感,只有人才有独一无二的视角。而这些,才是写作的真正价值所在。
我,一个码字的老家伙,依然会坚守着自己的阵地,用自己的笔,去记录这个时代,去表达自己的思考,去传递自己的情感。因为我知道,文字不仅仅是文字,它更是我们灵魂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