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那个老李,教了一辈子语文。怎么说呢,就是那种标准的老派文人。写得一手漂亮的板书,讲起古诗文那是抑扬顿挫,可惜对孩子们写作文,总觉得有点使不上劲儿。他常摇头叹气,说现在的孩子怎么心里没东西,笔下没活儿。作文啊,要靠生活积累,要靠灵感,要靠苦思冥想!
所以,当听说学校要开什么AI写作课程,还要把一些AI工具引入课堂,老李的反应比谁都大。他拍着桌子(当然,心里拍),说什么“玩物丧志”、“投机取巧”、“扼杀创造力”,觉得这玩意儿简直是要把语文教育带进沟里。在他看来,写作是一件神圣而私密的事儿,得从心里掏,怎么能让一个“机器”来插手?

可时代的大潮哪里是你我想挡就挡得住的?学校铁了心要推进教育信息化,AI应用是重点方向。老李硬着头皮去参加培训,听那些年轻的老师讲什么自然语言处理、生成式AI、AI辅助写作。他听得一头雾水,皱着眉头,时不时还小声嘀咕几句“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培训回来,学校要求每个语文老师至少在一个班级试点应用。老李犯了愁,选哪个班呢?他想到了自己带的那个初二班,里面有个孩子叫小宇。小宇这孩子,脑子快得很,玩乐高、编小程序样样拿手,可就是怕写字。作文对他来说简直是天书,每次交上来的作文,不是流水账得让人想睡觉,就是写到一半就戛然而止,后面跟着长长的省略号,仿佛他的人生在此卡带。老李拿他没办法,各种方法都试过,就是激发不起来。
也许,试试这个AI写作课程里讲的新玩意儿?老李心里抱着一丝怀疑,但也有一点点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
他没有直接把AI工具丢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玩儿,而是按照培训里强调的,把它当成一个辅助工具、一个启发者来用。第一次课,他就带着小宇和几个同样在写作上犯难的孩子,一起探索。
主题是写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以前,老李会让孩子们去操场看落叶,听风声,感受秋意。这些都没错,但对小宇来说,他看到的可能就只是“地上有黄叶,风吹着有点冷”,然后就没词儿了。
这次,老李让小宇们试着把脑子里对秋天的零星印象,或者干脆是卡壳的地方,用简单的词语输入到AI工具里。比如,小宇输入“秋天,黄色”。AI可能会给出一些关联词:银杏、落叶、麦田、夕阳、暖黄、金色……小宇看着这些词,眼睛里似乎闪过一丝光亮。他没想到“黄色”的秋天有这么多不同的形态和意境。
老李接着引导:“你看,黄色不光是地上的落叶,还可以是麦田,是夕阳。想象一下,夕阳下的麦田是什么样的?风吹过,麦浪怎么样?”然后他们又把“夕阳下的麦田”输入AI,这次AI可能给出一些描绘性的句子片段,或者相关诗句。
这些东西不是让学生直接复制粘贴,而是像一块块小小的火花,掉进了孩子们原本有些干涸的思维池塘。他们开始跟着这些火花联想,发散。小宇试着写:“秋天的夕阳是暖黄色的,照在麦田里,麦子像一片金色的海……”虽然句子还稚嫩,但这是他第一次写出这样带点儿画面感的句子。
老李趁热打铁,又教他们用AI检查语法错误、调整句子结构。以前批改作文,光是找错别字和病句就得花不少时间。现在AI能完成一部分机械性的检查,老李就有更多精力跟学生讨论文章的内容、立意、情感表达。他可以指着小宇写的句子问:“‘像一片金色的海’,这个比喻用得不错!你是怎么想到‘海’的?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种互动,比单纯的“这里有错,回去改”要有效得多。
渐渐地,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小宇不再那么抗拒写作文了。他发现,AI不是来替他写,而是来帮他把脑子里的模糊想法变得清晰,帮他找到合适的词语,帮他检查那些恼人的小错误。写作的过程,从一开始的畏惧和痛苦,变成了一种带着探索和玩味的新体验。他甚至开始主动问老李:“老师,我想写写我养的小仓鼠,但不知道怎么写它的可爱。能用AI帮我找找形容词吗?”
不光是小宇,班里其他一些原本写作困难的孩子,也慢慢打开了话匣子,或者说,打开了笔头子。他们学会了用AI来构建文章框架,用它来拓展思路,用它来润色语言。他们写出来的东西,虽然风格各异,但明显比以前更饱满,更有条理。
老李也变了。他不再板着脸觉得AI是敌人,而是开始主动拥抱这个新工具。他设计了更多基于AI辅助的写作练习,比如让AI生成一段新闻报道,学生改成小说片段;让AI写一首诗,学生去分析它的意象和韵律;让AI提供几个毫不相关的词语,学生用它们写一个有逻辑的故事。他发现,AI就像一个不疲倦的陪练,总能提供新的角度和可能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不是扼杀。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教育AI应用成功故事。它的成功不在于培养了多少文学大师,而在于它降低了写作的门槛,让更多孩子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和乐趣。它让老师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变成了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协作者。它证明了,AI在教育中,可以是强大的助手,是解放创造力的工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它、驾驭它,并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教育的本质——即启发人的心智,培养人的能力——中去。
老李现在逢人就说,别小看这些新技术,用得好,能事半功倍。他依然强调阅读和思考的重要性,但他明白,在孩子们跨越最初的障碍时,AI可以提供及时的、个性化的支持。这门AI写作课程带给他的,不只是几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更是对未来教育模式的重新思考。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养分,就像写作本身,也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拥抱新的表达方式和工具。这或许,就是教育AI应用最打动人的地方——它让教育变得更有温度,更有效率,也更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