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也能写作的时代 机器写作能达到人类水平吗

AI知识库1个月前发布 xiaohe
5 0

瞧瞧现在这光景,真是见了鬼了。以前提笔写字,觉得这事儿挺私密,挺个人的。就算绞尽脑汁,憋出来的几个字儿,那也是从脑浆子里出来的,带着体温的。可现在呢?“AI也能写作的时代”,这题目听着就有点玄乎,有点凉飕飕的。机器,那玩意儿,也能写字了?而且还问,它能不能达到“人类水平”?这话问得,挠心

说真的,刚开始接触这事儿,我是一百个不信邪。机器嘛,不就是一堆逻辑算法堆出来的?能写啥?顶多写写说明书,编编套话。结果呢?嘿,打脸来得措不及防。你看它现在整出来的那些东西,新闻稿啊,产品介绍啊,甚至连个狗屁不通的会议纪要,都能给你整得有模有样。效率那叫一个嗖嗖的,跟坐了火箭似的。你还在那儿抓耳挠腮,想个开场白,它啪嗒啪嗒,几秒钟就给你出一篇东西来,词儿顺溜,格式讲究。有时候,连那些八股文式的官样文章,它都能写得比某些真人还像样。你不得不承认,在信息整合模式识别高速输出这块儿,机器简直就是个怪物。它能瞬间扫描海量数据,提取关键词,然后按照某种规则,或者说概率最高的组合,给你出一篇文章。就像一个极其勤奋、永不疲倦的实习生,啥都能干,啥都敢干,还没怨言。

AI也能写作的时代 机器写作能达到人类水平吗

但这就叫“人类水平”了?我打个问号,大大的问号。

人类水平的写作,那是个什么东西?是把字儿码得整齐语法正确逻辑清晰就算数吗?当然不是!如果只是那样,我们写那些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写作,在我看来,更像是心跳的记录,是灵魂低语,是那些藏在最深处最不愿被人看见的褶皱生长出来的东西。它带着烟火气,带着,带着,带着那些只有活过的人才懂的酸甜苦辣

你想想看,你读到一段文字,为什么会心头一颤?为什么会觉得被理解?为什么会拍案叫绝?那是因为你感受到了文字背后那个活生生的人。他可能跟你一样,也在某个深夜对着天花板叹气;他也可能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辗转反侧;他也可能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因为一片飘落的叶子触景生情。这些,机器能懂吗?

AI的写作,是基于对人类文本的学习模仿。它学会了哪些词经常连在一起,哪些句子结构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它甚至能模仿出悲伤愤怒喜悦的“样子”。但那只是表面纹理,是没有温度拓本。它能写“我很难过”,但它真的体验过那种五脏六腑都被在一起、连呼吸疼痛的难过吗?它能写“我爱你”,但它能理解那种奋不顾身、那种明知飞蛾扑火却依旧不顾一切痴缠吗?

真正的写作,是阅历沉淀,是智慧结晶。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对人性的洞察。是那些摔倒过爱过失去过、在泥泞里 挣扎过的人,才能写出的真切力量。一个经历了至亲离世的人写下的悼词,和一个AI根据网上数据生成的悼词,能一样吗?一个在爱情里 遍体鳞伤的人写下的情诗,和一个AI计算出来的“最感人”情诗,能一样吗?天差地别!一个带着刀子,一个带着橡皮泥

而且,人类写作往往带着一种不可预测性。有时候,一个灵感就像一道闪电,突然劈开脑海的混沌。一个句子,一个意象,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从心底出来的,甚至连作者自己都觉得有点意外,有点惊喜。它可能不完美,甚至带着点笨拙,但正是这种不完美笨拙,让它显得真实,显得独特。AI呢?它追求的是最优解,是最大概率的输出。它很难产生那种跳脱、那种带着点野性原创。它是在模仿人类的过去,而不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它能写出“像人写的”,但它写不出“只有这个人能写出的”。

更别说那些微妙的情感潜台词了。人类的交流,特别是通过文字传达的情感,很多时候是含蓄的,是弦外之音。一个简单的句子,根据语境、根据作者的语气、甚至根据他当时的心情,都能品出不同的味道。AI能捕捉到这些吗?它能理解那种欲言又止、那种沉默背后的波涛汹涌吗?它能写出那种带着自嘲苦涩,那种故作轻松掩饰吗?恐怕难。它能识别关键词,能分析语法,但它无法真正感同身受。它没有身体,没有荷尔蒙,没有那些构成人类复杂情感化学反应生理体验

当然,我知道,AI还在进化。它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模仿惟妙惟肖。也许将来有一天,它能写出连专家都难辨真假的文章。但在我看来,那种“真假难辨”可能更多是指技术层面逼真,而非生命层面真切。它也许能模仿出梵高的笔触和色彩,画出看起来像星夜的画,但它不是梵高,它没有经历过他那些癫狂、那些孤独、那些对星空 燃烧般渴望。它的画里,可能少了那股劲儿,那股魂儿。写作也一样。

所以,机器写作能达到人类水平吗?如果这里的“人类水平”仅仅指语言的规范性信息的完整性格式的准确性,那也许有一天,机器轻而易举就能超越大多数人。毕竟,在这些客观标准上,机器有天然的优势。但如果“人类水平”指的是那种带着体温、带着灵魂、带着不可复制生命体验独一无二视角的写作,那种能让人心有戚戚焉、能洞穿人心、能带来全新启发的写作,那种即便错误百出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写作……那我觉得,机器。真的

至少现在是这样。看着那些AI生成的文字,我总感觉隔着一层冰冷的玻璃。它们漂亮,它们工整,它们高效,但它们没有温度。它们没有在某个潮湿雨夜敲打键盘手指,没有在阳光下 眯起眼睛 思考面庞,没有那种写到动情处哽咽喉咙

未来的事儿谁知道呢?也许有一天,AI真的能模拟出所有人类的情感体验。但到那时,它还是“机器”吗?那是个更复杂,也更令人不安的哲学问题了。至少现在,当我拿起笔(或者打开文档),想写点什么真正属于我、带有我气味儿的东西时,我还不觉得我会完全被一个冰冷的程序取代。因为我的文字里,有。而AI的文字里,只有数据影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