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那个关于AI写作的报道,看了几眼,没深看。说实话,心里头总有点不是滋味。不是说技术不好,这股子浪潮扑过来,谁挡得住?可是一想到那些冰冰冷的字符,啪啪啪就自己蹦出来,还能排得有模有样,甚至比不少人写得都“规范”,就觉得有股寒气顺着脊梁骨往上爬。
央视嘛,你懂的,调子总是四平八稳的。谈AI写作,大概率是既要肯定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毕竟主流媒体也要拥抱变化嘛,也要强调风险控制、伦理边界、真实性的重要性。什么“规范发展AI应用”,“防止虚假信息蔓延”,这些是题中应有之义。不会太激烈,也不会太悲观,更不会像我们这些在边缘摸爬滚打的,会把饭碗问题喊得震天响。他们的视角更高,更宏观,像是站在山顶看雾,能看见轮廓,但摸不着露珠的凉。

说起主流媒体对这事的观点,其实也是个光谱。有些媒体,尤其是那些体量大、内容需求爆炸的,可能早就悄悄或者半公开地用上了。效率至上嘛,节省成本是硬道理。喂给AI大量数据,让它去生成财经快讯、体育赛事报道、天气预报这类格式化强、时效性高的内容,简直是绝配。人力腾出来去做深度调查、人物特稿、评论分析,听上去很美是不是?理想状态下是这样。但也有不少媒体人,心里犯嘀咕,甚至抵触。这东西真能写出“人味儿”?那些带着记者体温、饱含情感温度、甚至有点小错误但真实的文字,AI写作能复制吗?
我总觉得,内容创作这活儿,尤其是新闻业,不光是信息搬运和文字拼贴。它需要判断力,需要同情心,需要站在特定角度去观察世界,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来。AI能分析大数据,能抓取关键词,能写出通顺甚至华丽的句子,可它有“想说”的冲动吗?它会因为笔下人物的遭遇而叹息吗?它会因为看见不公而愤慨、落泪吗?这些,是创造力的源头,也是真实性的最终保障。冰冷的技术,再怎么模拟,终究是模拟。
你读一篇真正好的文章,能感觉到作者呼吸的节奏,他斟酌字句时的停顿,他藏在文字下面的情绪。AI写出来的,就像是工厂里批量生产的罐头,外观精致,营养成分表齐全,可就是少了那股子刚出锅的热乎气儿,少了柴火慢炖的香,甚至少了一点点火候没到家的瑕疵,那瑕疵有时候反而是真诚的证明。
这股技术冲击来得太快,把很多东西都打乱了。以前写东西,是个手艺活儿,得练,得磨,得跟生活死磕。现在呢?输入几个关键词,点点鼠标,文章框架、初稿甚至好几版变体就出来了。效率是提高了,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种字斟句酌的痛苦,那种灵光一现的喜悦,那种写完长舒一口气、感觉掏空了自己又无比充实的满足感,这些AI写作永远给不了。但对于甲方,对于KPI,这些情怀值几个钱?他们只要内容,要流量,要快,要便宜。
所以,主流媒体谈AI写作,一方面是适应时代,另一方面,也许也是在给自己找定位,在庞杂的信息洪流里,告诉读者,“看,我们依然提供AI无法替代的价值”。这个价值是什么?大概就是深度、视角、真实性的承诺,以及背后站着的那个有血有肉、会思考、会负责任的“人”。
说到底,AI只是工具。菜刀再锋利,没有厨师的手艺和心意,也做不出山珍海味。可问题是,当菜刀变得如此智能,切菜配料烹饪都能自己完成,那厨师的意义又在哪里?是去创造新的菜谱?还是去品鉴和改良AI做出来的菜?新闻业,内容创作领域,甚至更广阔的写作世界,都在面临这个拷问。央视的报道,可能是个开始,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个变化。但真正的应对,远不止是定几个规范、划几条红线那么简单。它是关于价值,关于创造力,关于“人”在这个由技术重塑的世界里,该如何安放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持续的、甚至会有点痛苦的探索过程,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至少现在,我看到的,听到的,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而那块石头,有点滑,有点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