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学期末,桌上堆着一摞作文,眼睛还没怎么看呢,心里已经先叹了口气。怎么说呢,感觉——对,就是那种感觉——像是复印出来的,但又不是真的复印。每个字都规规矩矩,结构完整得挑不出错,开头亮眼,中间议论充分,结尾拔高主题。可你读着读着,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像是被抽走了魂儿。
以前的孩子写作文,哪怕写得再烂,错别字一堆,句子不通顺,但字里行间,总能透出一点属于他们自己的光亮,一点小小的尴尬,一点稚嫩的真诚,甚至是一闪而过的灵光。现在呢?这些“完美”的作文,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光滑,冰冷,没有一点棱角,更别提什么个人色彩了。我甚至能在好几篇里找到雷同的句子结构,相似的论证方式,甚至连用来“拔高”主题的排比句都透着一股批量生产的味道。AI写作业,这事儿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儿了,而是活生生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甚至可以说,是眼下教育体系里一个让人坐立不安的作文风险。
风险在哪里?首先是显而易见的学术诚信问题。这不是老式的抄袭,那种起码你还得找本参考书,得自己动手抄一遍,过程中也许还能把别人的东西内化一点点。现在呢?输入个题目,点几下按钮,一篇结构完整、文笔流畅(有时甚至好得吓人)的作文就出来了。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交上去,拿个可能还不错的成绩,皆大欢喜?鬼扯!这完全是技术滥用,是高级作弊。它让“写作业”这个行为本身变得毫无意义,变成了一个流程性的、可以外包的无聊任务。
但这只是表面,真正让人脊背发凉的是更深层的侵蚀。写作是什么?它不只是把汉字码起来,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从审题开始,你要理解题目要求什么;然后是构思,你在脑子里把想法像搭积木一样一点点垒起来,决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里该详细哪里该略写;接着是组织语言,找到最恰当的词汇、句式去表达你的想法;最后是修改润色,让文章更通顺、更有力量。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学习能力训练,包含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是你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AI咔嚓一下帮你完成了这一切,那孩子们呢?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哦,也许是Prompt工程师?输入指令,然后复制粘贴?
长此以往,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会退化到什么地步?当他们习惯了让机器代劳最需要动脑筋的部分,遇到真正没有标准答案、需要自己去分析判断的问题时,他们还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吗?他们还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那种表达的渴望吗?写作文是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你在文字里梳理自己的情绪、观点,你会发现自己原来是这样想的,原来可以这样去表达。现在,机器生成的内容,是“它”对世界的理解,不是“我”的。孩子们交上去的,只是一个空洞的皮囊,里面没有他们的灵魂。这是对个体价值的原创性的巨大损害。
接着聊聊教育AI使用伦理,这可真是个复杂的迷宫。AI是工具,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刀可以切菜也可以伤人。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在教育的哪个环节、以什么方式引入这个工具?底线在哪里?如果AI可以写作文,那它可以做数学题吗?可以做物理实验报告吗? Boundaries, where are the damn boundaries?
现在很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在讨论,怎么“引导”孩子正确使用AI。听上去挺美好的词儿,但现实是,在分数和升学的巨大压力下,走捷径的诱惑太大了。而且,你怎么“引导”?告诉孩子,“AI可以帮你找资料、理思路,但不能直接帮你写”?你觉得在作业截止时间前,孩子们是会老老实实地“引导”自己,还是直接输入题目生成全文?别太天真了。
再者,这涉及到一个棘手的教育公平问题。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最先进、最好用的AI工具。如果学校不禁止,甚至隐晦地鼓励(比如老师出的题目越来越难,逼得孩子不得不求助),那那些没有资源的家庭怎么办?有钱的孩子用高级AI,没钱的孩子靠自己吭哧吭哧地写,结果呢?分数出来,谁更占优势?这不等于在起跑线之外又加了一道隐形的、由技术和金钱堆砌的门槛吗?这和教育追求的公平原则完全背离。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应对考试,拿高分,进名校?还是为了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能力、有思想、有情感、有责任感的公民?如果仅仅是为了前者,那AI无疑是一个高效的工具,它可以快速生成标准化的、符合评分要求的产物。但如果是为了后者,为了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以及人类独有的创造力和同理心的人,那么过度依赖AI,尤其是在最需要个人投入和思考的写作领域,无疑是在掘自己的根。
我们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技术发展是不可逆的。但我们也不能装聋作哑,任由它野蛮生长,侵蚀教育的根基。学校、老师、家长,我们每一个人都得认真想想:面对AI这个潘多拉魔盒,我们的教育AI使用伦理到底是什么?我们希望未来的孩子是怎样的一代人?是只会使用工具的工具人,还是能驾驭工具去创造去思考的未来建设者?这个问题,比批改一万篇AI生成的作文要重要得多,也难得多。而且,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