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事儿真不是闹着玩的。以前嘛,写公文,那是一门手艺活,甚至能说是玄学。每个字、每个标点、每段话怎么排,都有讲究。从“兹收到”到“妥否,请批示”,中间的弯弯绕绕,得在体制里泡上好些年,挨过无数次领导的“改稿”,才能慢慢悟出点门道来。特别是上海,作为先行者,这边的公文讲究更多,既要体现大都市的效率和开放,又不能失了我们国家机关应有的严谨和规范。
现在好了,AI来了。听着就觉得未来感十足,什么地方政府AI应用,写材料的福音?一开始听到要用AI来写公文,我心里咯噔一下,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哎呀,终于不用再熬夜秃头去抠那几百字的请示、报告了?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另一方面,又觉得有点不踏实,甚至隐隐带着一丝担忧。那个能吐出流畅文字的机器,它真懂什么叫“政治站位”,真能把握住那个微妙的“分寸感”吗?它能写出那种既符合规定体例,又能把事儿说透、把政策精神吃准嚼烂的公文吗?
所以,上海公文AI写作规范这事儿,我觉得太及时,也太重要了。不是说我们要拒绝新技术,这肯定不行,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挡不住的。问题是,怎么用?用在公文上,特别是政府公文,可不是写写营销软文或者产品介绍那么简单。每一份公文都承载着决策、指令、信息,是政府运行的“毛细血管”。里面一点偏差,都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的跑偏,甚至引发更大的问题。
想想看,传统的公文写作,那简直是“螺丝壳里做道场”。标题怎么拟,主送机关、抄送机关怎么列,正文第一段是背景还是目的,第二段是现状还是问题,第三段是措施还是建议,第四段是结尾语还是特此函告……每一个环节都有约定俗成的套路。这些套路,与其说是形式主义,不如说是为了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高效和无歧义。它背后是规范、是流程、更是层层审批和把关的体现。
AI呢?它学习的是海量文本,通过复杂的算法去预测下一个词、下一句话。它擅长模仿,能捕捉语言的模式和风格。让它写一篇关于“推动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它或许能迅速整合出相关的政策条文、先进经验,甚至用上不少官话套话,听起来像模像样。但是,这份通知里需要强调的那个“点”,那个根据我们区、我们街道实际情况必须突出、必须落地的“灵魂”,AI能抓准吗?它会不会把北京的经验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忘了上海的特殊性?它会不会引用的数据是去年的,而最新的统计已经出来了?
更关键的是,公文写作很多时候不是简单的信息组装,它需要的是深度思考、政策理解和经验判断。一份报告,背后可能是无数次调研、座谈、论证的结果。一个决策,可能要权衡各方利益,考虑历史沿革和未来影响。这些隐性的知识、这些决策的“火候”,AI目前能有多大程度的感知和把握?
所以,上海公文AI写作规范,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绝不仅仅是告诉AI格式怎么对、字号用几号那么初级。它得深入到公文的内容层面、逻辑层面、甚至是政治层面。比如:
- 准确性是底线 : AI 生成的内容必须100%准确引用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统计数据。任何偏差都是致命的。这就要求 AI 的知识库必须是最新、最权威的,而且要有严格的查验机制。不能 AI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然后没人发现就发下去了。
- 政策理解与传达 : AI 要能理解政策文件的精神实质,而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特别是那种有特定背景、有微妙措辞的文件, AI 得能分辨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导向。它写出来的东西,必须准确无误地传达决策者的意图。
- 信息安全与保密 :政府 公文 常常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个人隐私。 AI 系统在处理这些敏感信息时,如何确保数据不被泄露、不被滥用? AI 模型训练的数据源安全吗?运行环境隔离吗?这方面的 规范 ,必须是最严格、最细致的。
- 责任的界定 :这是个法律难题。如果 AI 生成的内容出了错,导致了不良后果,谁来承担责任?是最终签字的领导?是操作 AI 的工作人员?是提供技术的公司? 规范 里必须对此有明确的规定,不能让 AI 变成责任的“甩锅侠”。
- 创造性与局限性 :有些 公文 ,比如领导讲话稿、重大活动的方案,需要一定的文采和创新。 AI 目前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它更擅长模板化的、信息聚合的任务。 规范 需要明确哪些类型的 公文 可以用 AI 辅助,哪些核心环节必须人工完成,哪些内容是 AI 的禁区。比如,涉及重大决策建议、需要深入分析和独到观点的部分,可能还得靠人脑。
- 人机协作模式 :最现实的 地方政府AI应用 模式,恐怕是人机协作。 AI 负责提供初稿、搜集资料、核对格式等基础性工作,把人工从繁琐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人,则负责审阅、修改、把关,注入思考和判断,确保 公文 的质量和政治正确性。 规范 应该明确这个协作流程,让人知道 AI 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己的职责和定位在哪里。
想想那个画面感:以前是一个办公室的人围着一份材料改啊改,改得面红耳赤。以后呢?可能是一个人对着电脑,旁边屏幕上是AI生成的初稿,鼠标不停地在上面划线、删除、增补。虽然场景变了,但字斟句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情,可能不会变,甚至因为AI的加入,变得更复杂。
当然,AI在地方政府AI应用中的潜力远不止写公文。它可以用来分析大数据,比如分析某个区域的人口流动、产业结构,为政策制定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它可以用于智能审批,加快办事流程;它可以辅助舆情监测,更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甚至可以用在智能客服,解答市民的咨询。这些方面,AI的高效和准确性都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提升。但回到公文写作这个最核心、最敏感的应用场景,其要求的严谨性和特殊性,决定了不能简单地“拿来即用”。
上海正在做的这个公文AI写作规范,我觉得是在给AI穿上“笼子”,定下“规矩”。这规矩不是为了限制技术发展,而是为了确保技术服务于政府职能,服务于公共利益,而不是添乱。这个规范怎么定,定到多细,能否真正落地,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也考验着技术提供方的能力。
未来的政府办公室会是什么样子?或许会更安静,键盘敲击声少了,更多的是人机交互的低语。但公文,这个承载着政府意志的特殊文本,它的“灵魂”和“分寸感”,最终还是需要人来赋予和守护。AI可以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但不能成为甩手掌柜。特别是涉及规范、涉及责任、涉及国家和社会大局的时候,人永远是那个最终的决策者和负责任的主体。
所以,上海的这个探索,很有意义。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流程问题、甚至哲学问题。地方政府AI应用,尤其是公文写作,需要我们在拥抱技术的同时,保持一份清醒和审慎。规范先行,AI才能行稳致远。这条路,估计还得摸索,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坑等着去填。但总归是迈出了第一步,值得期待,也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