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也有意思,之前总觉得AI写作这东西离咱们华东地区、离江苏挺远的,更像是北京上海那些互联网大厂玩儿的概念。结果呢,这风吹得快,一下子就刮到家门口了。最近这段时间,手头几个项目都跟文字沾边,眼看着 deadlines 逼近,加班加到眼冒金星,心想,嘿,那些吹得神乎其神的AI工具,是不是时候该上手试试了?尤其是听说有些工具还挺有“地方特色”的,专门针对华东这块儿优化的?将信将疑的,就一头扎进去,做了个小小的个人评测。
第一个接触的,是个号称“江南文脉”的AI写作助手(名字就不提了,免得像打广告,反正你知道这类东西网上挺多)。打开界面,倒是挺简洁的,说能写软文、报告、甚至小说片段。我寻思,行啊,来点实际的。就让它写一段关于南京秦淮河的旅游介绍,要求有点历史厚重感,还得带点儿现代的活泼劲儿。结果出来的东西嘛……怎么说呢,就像一本初中水平的旅游指南,词儿倒是都认识,“十里秦淮”、“桨声灯影”,这些词儿一个不落,但组合起来就索然无味,跟网上随手搜来的百科词条没啥区别。画面感?血肉?不存在的。那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那种石板路湿漉漉的反光,那种空气里飘着的鸭血粉丝汤的香气,统统捕捉不到。它给我的感觉,就是把一大堆关于秦淮河的文字嚼碎了,然后机械地重新排列组合,没有灵魂。这就是所谓的华东特色?恕我直言,连最基本的“人味儿”都没有,谈何特色?失望。

接着又试了几个。有个叫“姑苏妙笔”(自己瞎编的名字,更容易理解)的,号称对苏白有所了解,写苏州园林尤其擅长。我半信半疑地让它写一篇关于拙政园的游记。这次稍微强点儿。它能写出“曲径通幽”、“假山叠石”这类描述,也能拼凑出“一步一景”的意境。但问题是,它的文字太规范了,规矩得就像教科书。苏州园林的美,很大一部分在于那种不经意的、天然去雕饰的巧,在于光影在漏窗上的斑驳,在于风吹过竹林沙沙的声音。这些细微末节,这些需要用心去感受、去捕捉的瞬间,AI工具它抓不住。它给的句子,像一个个标准件,搭起来的房子,是合格的,但不是你魂牵梦绕的那个家。而且,“了解苏白”?它能写出来的“苏白”,大概也就是“阿是咯”这种程度吧,指望它真能写出吴侬软语的神韵?痴人说梦。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亮点。在写一些更程式化的东西时,比如活动策划、产品描述、甚至一些比较简单的公文通知,这些AI写作 工具的效率还是可以的。甩给它一堆要点,噼里啪啦几秒钟就能生成一篇初稿,结构清晰,逻辑也说得过去。这方面,节省时间是真的。对于那些重复性高、创造性要求不那么极致的任务,它确实能当个趁手的辅助工具。尤其是对于江苏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中小企业来说,如果只是需要大量生成标准化文案,或者快速搭建内容框架,这些AI工具也许能起点作用,降低一些入门门槛。但我始终觉得,这仅仅是“文字处理器”的高级版,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我试过让它写写我家乡(苏北某个小城)的风土人情,写写我们这儿的早茶文化,写写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师傅做点心的故事。结果呢?要么是空洞的泛泛而谈,套用网上搜集来的模板,换几个地名和食物名称;要么就是驴头不对马嘴,把张冠李戴的描述硬塞进来。那种浸润在骨子里的地方情感,那种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的细节,AI工具完全是一片空白。它没有童年,没有记忆,没有对一方水土的眷恋。它的文字,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缺乏温度。
说回华东地区特色这个点,我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这更多的是一种市场定位或者宣传策略,而不是技术上的本质区别。可能有些工具的训练数据里包含更多华东地区的文本,比如本地新闻、地方志、区域性的商业报告等等,这或许能让它在处理相关主题时显得稍微“地道”一点点,但离真正理解并驾驭这种特色,还差得太远。真正的华东特色,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细腻,是明清古宅的砖雕木刻,是昆曲的悠扬婉转,是淮扬菜的精致鲜美,是上海滩的繁华与张力,是南京的沧桑与包容……这些东西,是活的,是需要用心去感受和表达的。现在的AI写作,感觉就像一个只会识字的文盲,能读懂每个字,却无法理解整篇文章的情感和深意。
所以,我的评测结果嘛,挺复杂的。如果你只是需要一个提效工具,帮你快速生成一些规范性文本的初稿,或者集思广益提供一些写作框架,那么这些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的AI写作 工具(或者说在这边推广的工具)是有一定价值的。它们能让你从一些繁琐重复的文字工作中解脱出来。但如果你对文字有追求,想写出有深度、有情感、有画面感、有个人风格的作品,那目前的AI工具,包括那些号称有华东特色的,还远远不行。它们提供的,只是一个骨架,甚至有时候连骨架都搭不好,要想让它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还得靠你自己一字一句去雕琢。
未来的AI写作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谁知道呢。也许有一天,它真的能理解“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后的韵味,能写出像汪曾祺那样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文字。但至少现在,对于像我这样,希望用文字去捕捉生活细微之处的人来说,这些AI工具更多的是一个参考,一个辅助,而不是可以完全依赖的“神器”。真正的“神器”,始终长在自己的脑子里,长在自己的手心里。那些关于江苏、关于华东的故事和情感,还是得自己去写,才能写出它的分量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