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不少AI写的玩意儿,说实话,好的嘛,确实省事儿,但要说完全能取代人?拉倒吧!那股子味儿,假得很。就拿之前让我帮朋友改的稿子来说,号称是AI润色过的,结果呢?通篇都是些漂亮但没啥意义的空话,感觉像嚼蜡,咽不下去。
先说第一个大坑:不知所云的“高级感”。AI特别喜欢堆砌华丽的辞藻,什么“赋能”、“重塑”、“构建生态”,整得跟传销似的。明明可以用人话好好说的事儿,非要绕十八个弯,最后读者看完还是一头雾水。我就纳闷了,这些AI是不是偷偷研究过领导讲话?

比如,本来想表达“这个产品能帮你更快地完成工作”,AI非得给你整成“本产品以颠覆式创新,赋能用户高效协同,重塑工作流程,构建数字化办公新生态”。拜托,说人话会死啊? 这种空洞的表达,实际上没有任何信息增量,纯粹是浪费读者的时间。
然后是逻辑的缺失。AI在遣词造句上可能没问题,但一到复杂点的逻辑推理,立马露馅。它能把毫不相关的东西硬生生凑到一起,然后得出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结论。就好像你问它今天吃什么,它回答你:“因为太阳是热的,所以你应该吃冰淇淋。”
我记得有一次,有个AI写的文章,想论证“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结果它举的例子却是“自动驾驶汽车减少了交通事故”。这俩之间有啥必然联系吗?简直是八竿子打不着。这种逻辑硬伤,对于稍微有点思考能力的人来说,简直是灾难。
再来说说情感的缺失。AI写东西,永远都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毫无温度可言。它能告诉你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但却无法让你感受到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它能告诉你最悲惨的故事,但却无法让你产生一丝怜悯。就好像一个机器人跟你说“我爱你”,你只会觉得毛骨悚然。
我之前看过一个AI写的悼词,通篇都是些格式化的赞美之词,什么“音容宛在”、“精神永存”,感觉就像在念经。读完之后,我完全感受不到作者对逝者的任何感情,只觉得这悼词冷冰冰的,毫无意义。缺乏情感的文字,永远无法触动人心。
还有,语境的理解不足。AI 经常会犯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比如在庄重的场合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或者在轻松的氛围中使用过于正式的语言。这种错位感,会让人觉得非常突兀。
我曾经看到一个AI写的广告文案,想推销一款高端手表。结果它用的是“老铁,这款表贼好使,戴出去倍儿有面儿!”这种语气。拜托,谁会用这种方式推销高端产品啊?这种对语境的无视,只会让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缺乏原创性。AI写出来的东西,总感觉似曾相识,像是在不同文章里东拼西凑出来的。它缺乏自己的思考,缺乏自己的观点,缺乏自己的声音。就好像一个复读机,重复着别人的话语。
我曾经用不同的AI工具写过同一主题的文章,结果发现它们写出来的东西,大同小异,都是在一些常见的观点上打转。这种缺乏原创性的内容,对于读者来说,没有任何价值。
那么,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呢?我的建议是:
- 不要过度依赖AI 。AI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但不能完全取代人工。在关键的思考环节,一定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注重逻辑的严谨性 。在使用AI生成的内容时,一定要仔细检查逻辑是否存在漏洞,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 注入情感和个性 。在AI生成的内容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个性,让文字更具温度和感染力。
- 关注语境的准确性 。在使用AI生成的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语境的匹配度,避免出现错位感。
- 追求原创性 。不要满足于AI生成的千篇一律的内容,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记住,AI只是工具,真正能让文字充满生命力的,还是人。
所以说,用AI可以,但别迷信,更别偷懒。 还是得多动脑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笔去记录。这才是写作的真谛,也是避免AI翻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