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耳朵都要被“AI写作鹅神器”这名字磨出茧子了,各种推送、广告,朋友时不时也丢个链接过来问“这玩意儿靠谱不?”说实话,我这写字儿的人,对这种号称“神器”的东西,一开始是有点警惕,有点好奇,还有那么点儿,怎么说呢,不屑?毕竟,写字儿这事儿,在我看来,带着那么点儿私人、手工、甚至有点儿神圣的意味。但架不住它名头实在响亮,加上最近手里好几个急稿子要赶,脑子跟浆糊一样,想破脑袋也挤不出几个像样的词儿来,得,死马当活马医,下决心去会会这个国产AI写作工具,看看它到底是不是真有两把刷子,配不配得上这“鹅神器”的响亮名号。
下载安装注册一顿操作下来,界面倒是挺干净清爽的,花花绿绿的,看起来人畜无害。功能区明晃晃地挂着各种模板:文章生成、大纲生成、标题优化、甚至还有什么“小红书种草文”、“知乎问答”之类的,门类倒是挺全。我寻思着,行,先来个最简单的练练手,就用它生成一篇介绍某个旅游景点的文章吧。输入关键词,设定要求,手指头一点——生成。

嗡嗡嗡,电脑屏幕上进度条转了几圈,也就几秒钟吧,一篇文章赫然出现在眼前。初看,哎哟,速度是真快!而且字数也够,结构也挺完整的,开头、景点介绍、结尾,该有的都有。词汇量也挺丰富的,堆了一堆形容词,什么“壮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风情”,看着挺唬人。心里咯噔一下,难道这回真遇上神器了?
但眼睛再仔细一瞅,不对味儿啊。怎么说呢,就像你看到一幅照片,色彩是艳丽的,构图也周正,但仔细看,像素点太粗,边缘模糊,就是少了那种真实感和细节。这AI写出来的东西,每个句子单独拎出来看,语法都没毛病,逻辑也勉强说得过去。可连在一起读,就感觉干巴巴的,像嚼蜡一样没味道。所有的形容词都堆在那里,却没能描绘出一点画面感。比如写那个景点,它会说“山势雄伟,水流湍急”,但它不会告诉你站在山顶吹着风是什么感觉,不会写出河水拍打礁石的声音,更不会提到你在那里偶遇的一只松鼠或者尝到的一口特别甜的山泉水。缺少那种鲜活的细节,那种只有人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的真实感。
我试着用它写点需要情感表达的东西,比如一篇关于思念故乡的散文。输入关键词“故乡”、“思念”、“童年”,看着它吭哧吭哧又生成了一段。结果呢?它能堆砌“故乡的土地”、“童年的玩伴”、“远方的思念”这些词语,也能生硬地套用一些描写思念的句子,比如“夜深人静时,总是想起远方的故乡”。但读起来就是怪怪的,没有那种从心里涌出来的、带着温度的情愫。它不懂你思念故乡时闻到的那股泥土混着青草的味道,不懂你记忆里那条小河弯弯绕绕流向远方的样子,更不懂那个让你一想到就鼻子发酸的画面。它生成的文字,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外形像个人,但里面空空的。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大问题:AI,至少目前的这个“鹅神器”,它能处理信息,能模仿结构,能生成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无法感知和表达人类复杂、细腻、带有个人烙印的情感和体验。它写出来的东西,太过于标准化、模板化,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机器的作品。就像你让一个只会按照菜谱做菜的人去复制一道由顶级大厨凭感觉、凭经验、凭灵感做出来的创意菜一样,形似神不似。
我又测试了它生成有逻辑、有观点的文章,比如一篇关于某个社会现象的评论。我输入了一些基本信息和我的核心观点关键词。它生成的内容,确实能把那些信息串起来,也能勉强围绕我的观点展开。但问题是,它的论证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洞察。它只是把已有的信息重新组织一遍,用一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套话连接起来。读起来,就像听一个照本宣科的学生在背诵课文,声音是有的,词儿也对,但你听不出他自己的理解,更感受不到他批判性的思考。在需要深度分析和原创观点的场景下,这个“鹅神器”显得力不从心。
而且,有时候它还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在处理一些比较微妙或者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的词语或梗的时候,它就会显得很生硬甚至错位。这或许也是国产AI工具需要跨越的一个槛:真正理解中文语境下的那些微妙之处,那些言外之意,那些只有长期浸润在这片文化土壤里的人才能心领神会的表达。它写出来的东西,有时候就像个外国人字正腔圆地说中文,每个字都对,但就是少了那股“人味儿”。
那么,这个“AI写作鹅神器”是不是就一无是处了呢?倒也不是。我在测试过程中也发现,它在某些特定场景下,还是能派上点用场的。比如生成一些信息整合类的文章,像是产品说明、会议纪要的基础框架、新闻快讯的初稿,或者一些不需要太多个人色彩和情感投入的流水账式文本。在这种情况下,它的速度和效率确实能为你省去不少时间和精力。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初级助手,让它先帮你搭个架子,填充一些基础信息,然后你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修改、润色、注入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就像一个泥瓦匠,它能帮你把砖头垒起来,但房子能不能住人,有没有风格,还得看设计师(也就是你自己)怎么折腾。
还有一点,它在提供写作思路上,偶尔也能给我一点启发。当我完全卡住不知道从哪里下笔的时候,让它生成几段文字,虽然内容本身可能不怎么样,但它使用的词语、句式,或者它组织的逻辑顺序,有时候会像在我的思维深处丢下一颗小石子,激起一点点涟漪,然后我就能顺着这个涟漪扩散开去,找到自己的方向。但这更像是一种辅助性的功能,指望它直接给出能用的东西,那还是算了。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这款“AI写作鹅神器”的实际效果如何?我的评测结论是:它远没有达到“神器”的级别,更别提什么“鹅叫”惊艳了。它更像是一个尚不成熟的工具,一个勤奋但缺乏灵性的学徒。它能帮你完成一些机械性、重复性的写作任务,提高基础效率,偶尔给你提供点儿思路碎片。但在需要深度、情感、原创性和个人风格的内容创作上,它就显得非常苍白无力了。它不能替代人的思考,不能替代人的体验,更不能替代人的创作激情。
它就像一个只会用计算器加减乘除的学徒,你让他算个复杂的微积分,他就彻底懵了。或者说,它是个会模仿声音的复读机,能把别人的话一字不差地重复出来,但你让他说点儿自己的心里话,他就沉默了。
或许,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的AI写作工具会变得更强大,更能理解人类的情感和思维。但至少现在,在我看来,真正的好文章,那些能打动人心、能引发思考、带着作者体温和呼吸的文字,依然只能出自于人,出自于一颗跳动着、感受着、思考着的心。这个“鹅神器”?嗯,暂时还只能算个“咯咯哒”响的电动玩具吧。用它搭个框架可以,想让它孵出金蛋,那还是别指望了。写字这事儿,还是得自己一笔一划地去磨,去感受,去生活,才能写出真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