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看到那些 AI 一挥而就的文章,心里总有点复杂滋味。你说它好吧,速度是真快,知识面是真广,结构嘛,基本也能搭得有模有样。可要说深度?那感觉,就像隔着一层磨砂玻璃看东西,朦朦胧胧的,就是抓不着那股子劲儿。
咱们写东西,写一篇真正能打动人、引发思考的文章,那不是信息堆砌就能完成的。得有筋骨,得有血肉,更得有那一口气儿,那个灵魂。AI 生成的很多内容,就像精美的骨架,甚至连肌肉纤维都给你排好了,但就是少了温度,少了那股子活生生的劲儿。读着读着,眼睛是盯着字儿呢,脑子却飘远了,很难沉进去,更别说被拽进作者的思绪漩涡。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像在吃一个营养成分齐全、口感标准的压缩饼干——你知道它有用,但就是没滋没味儿,更没有那种咬到一颗unexpected 花生米的惊喜。

所以,当大家都在惊叹 AI 的效率时,我关心的更多是:这些玩意儿有分量吗?它能真的触碰到人心里痒痒肉的地方吗?现在来看,大部分时候,差得还远。那问题来了,AI 写作真的就只能这样,永远浮光掠影吗?或者换个角度想,作为使用 AI 的我们,有没有办法,把那些冰冷的字符,灌注进一点温度、一点思考的重量?
我觉得吧,问题不是 AI 根本写不出深度,而是它不知道“深度”是什么,它没有参照系,那个参照系,是我们的体验、我们的情感、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AI 是个超级模仿者,它模仿的是它“看过”的数据。而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里,真正有深度、有灵魂的文字,占比其实并没想象中那么高。它学到的,更多是普遍的、标准化的、信息层面的表达。
想想我们自己写东西,什么时候觉得有深度了?是不是当你把一个抽象概念,用一个具体的、甚至有点辛酸的个人经历来阐释的时候?是不是当你面对一个复杂问题,不给标准答案,而是剖开自己的思考过程,把那些纠结、矛盾、顿悟的瞬间袒露出来的时候?是不是当你描述一个场景,不是泛泛地说“风景很美”,而是写那阵风吹过脸颊的凉意、阳光透过树叶在地面投下的斑驳光影、远处传来的几声隐约的犬吠?
这些,AI 目前无法“体验”。它没有脸颊去感受风,没有眼睛去看光影,没有耳朵去听犬吠,更没有心去体验纠结和顿悟。它的“深度”计算,是基于词汇的关联性、共现频率,是基于它学习到的信息层级结构,而不是基于生命的真实感知。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把这些“人味儿”,通过 AI 的手给“写”出来呢?这事儿,别指望 AI 自己开窍,得靠咱们手把手地教、往死了地“逼”。
首先,扔掉让 AI “自由发挥”的幻想。让它“写一篇关于幸福的文章”,它能给你码出千把字,从定义到古今中外引经据典,但读完可能你并不觉得更幸福,甚至有点空虚。因为它给的是概念的集合。你得给它一个切入点,一个极其具体、带着露珠和体温的切入点。
比如,你想写幸福,别只给主题。你可以尝试这样引导:“请以一个搬砖工人的视角,描写他在烈日下工作一天后,回到家,看到孩子熟睡的脸,那一瞬间感受到的所有情绪和思考。请用简单、有力量的词语,侧重描写他身体的疲惫与内心的宁静/满足感形成的对比。” 看,你给了身份、场景、具体的观察对象、核心冲突(疲惫vs满足)、甚至限定了语言风格和侧重点。这时候,AI 才有可能模拟出一点点那种特定情境下的“深度”。
或者,如果你要探讨一个观点,比如“内卷”。别只让 AI 解释内卷是什么,危害是什么。你可以这样尝试:“假设你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屡次碰壁后,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找到看似光鲜的工作,而自己却陷入迷茫。请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你某一晚失眠时的真实心境,包括你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对未来的焦虑、看到招聘信息时的麻木,以及闪过脑海的放弃或坚持的念头。文字要口语化,带着情绪,甚至可以有一些不连贯的片段。” 这不就是我们真实生活中的内心独白吗?你把这些限定词一丢给 AI,它才有可能模仿出那种真实的、带着烟火气的“深度”。
所以,提升 AI 写作的深度,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学会给它“喂”有灵魂的“食物”。这个食物,不是网络百科,不是新闻报道,而是你内心深处对事物的观察、感受、联想,是你脑子里那些零散的、不成体系但充满生命力的想法碎片。你得把这些珍贵的东西,掰碎了、揉烂了,一点点喂给它,告诉它:我要的不是标准的论述,我要的是这个味儿,是这个感觉!
更进一步,你甚至可以给 AI指定一个“人设”。让它模仿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回顾往事,模仿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描述ta的世界,模仿一个愤世嫉俗的评论家分析社会现象。不同的“人设”,自带不同的视角、语气、用词习惯和思考方式,这是构成“深度”风格的重要部分。AI 可以模仿这些表层的特征,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确地告诉它,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大概是怎样的,ta会关注什么细节,ta在某个情境下可能会产生怎样的情绪波动。
再来说说细节。深度往往藏在细节里。AI 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泛泛而谈。比如写一个伤心的人,它会说“他很难过,眼泪流了下来”。但一个真正写出深度的人可能会写“他坐在窗边,看着楼下匆匆走过的人群,手里捏紧了那个已经空了的咖啡杯,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一滴温热的液体突然砸在了手背上,他甚至没意识到那是自己的眼泪。” 后者是不是更有画面感,更能让你感受到那种克制下的崩溃?
我们要做的,就是逼着 AI 去“看”这些细节。当你让它描写一个场景或情绪时,明确指令:“描写他的微表情”,“写写他手部的动作”,“他当时周围环境的声音和气味是怎样的”,“这个场景让你联想到什么童年往事?” 你给的限定越具体,AI 越有可能在它巨大的语料库里,拼凑出一些接近真实体验的细节描写。当然,它拼出来的可能还是有点生硬,这就引出了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人工打磨和再创作。
AI 生成的,最多算个“像模像样的初稿”,一个“能力不错的助手”给你搭的骨架。那上面没有你的指纹,没有你的呼吸。你必须亲自动手,去增添血肉,去调整呼吸,去注入你的灵魂。
这包括什么?包括修改那些陈词滥调的句子,换上更新颖、更具象的表达;包括调整段落的顺序,让叙事或论证的节奏更符合你的心境;包括删除那些冗余的、信息密度低的废话,让文字更紧凑、更有力量;更重要的是,把你自己的观点、你的感受、你的困惑、你的独到发现,那些 AI 永远“想”不出来的东西,亲手加进去。
比如,AI 写了一段关于某个社会现象的分析,可能四平八稳。你要做的,是读完后问自己:“我看了这个现象,最气愤的一点是什么?”或者“这件事让我想起了我老家的某个谁谁谁,他的经历是怎样的?” 然后,把你的愤怒,把那个具体的人和他的遭遇,塞进AI 生成的文本里。一瞬间,文字就活了,有了温度,有了分量。
有时候,甚至可以玩点“套路”。让 AI 帮你生成几个不同角度的开头,或者列出某个主题下的所有可能论点。然后,抛弃那些平庸的,选取那个最刁钻、最新鲜的,以它为基础,再用你自己的逻辑和语言去展开。AI 是你的灵感池,是你的素材库,但不是你的大脑,更不是你的心。
说白了,提升 AI 写作的深度,核心不在 AI 本身,而在使用 AI 的我们。AI 只是工具,一个无比强大的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帮你遣词造句,组织信息,但它无法帮你思考,无法帮你感受,无法帮你拥有独特的视角。
真正的深度,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对人性的体悟,对知识的消化和连接,以及那种非要表达不可的冲动和真诚。这些,AI 不具备,至少目前不具备。
所以,面对 AI 写作,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惊叹于它的“写”字能力,而是思考:我要通过它“写”出什么?我想表达的,最最想表达的那个点是什么?那个点,往往就是深度的萌芽。然后,像一个园丁一样,用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经历去浇灌AI 生成的文字,去修剪那些多余的枝蔓,去培植那些能开出思想之花的地方。
别妄想让 AI 完全替代人类写作。那就像让一个顶级厨具自己做出米其林大餐一样荒谬。厨具再好,也需要有经验、有创意、有情感的厨师去选择食材、掌握火候、调配味道、注入心意。AI 就是那个顶级厨具,而你,才是那个厨师。
让 AI 写作有深度?那不是 AI 的任务,那是你的任务。用你的思想作燃料,用你的情感作调料,用你的经历作食材,把 AI 这个工具用到极致,去烹饪出那篇有血有肉、有温度、有分量的文章吧。这其中的乐趣和挑战,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和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