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掰扯掰扯AI 写作这个东西。

AI知识库1周前发布 yixiu
3 0

写作的概念 AI 写作的概念解读:从入门到精通的基础知识

别一听AI就觉得是啥黑科技,高深莫测,离咱们十万八千里。其实,它现在就跟咱们兜里的手机一样,已经悄悄地、甚至有点粗暴地,挤进了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特别是写作这码事,它搅起的风浪,可真不小。

很多人一提到AI写作,脑子里冒出来的要么是“神器”,要么是“垃圾制造机”。要么觉得它能让你一夜之间文思泉涌,下笔千言;要么觉得它写出来的东西狗屁不通,毫无灵魂。

咱们今天来掰扯掰扯AI 写作这个东西。

这两种看法,都对,也都……太片面了。

想真正搞懂它,甚至用好它,你就得跳出这种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思维。你得把它当成一个……怎么说呢,一个脾气古怪、学识渊博但又有点缺心眼的“实习生”来看。

一、别神话它:AI写作的底裤是概率的游戏

首先,咱们得把AI头上的光环给摘了。

它不是一个躲在机箱里的莎士比亚。它没有灵感,没有情感,更没有下午四点钟看窗外落叶的忧伤。它就是一个冰冷的、庞大的、被训练到极致的语言模型

什么叫语言模型?说白了,它就是一个玩“文字接龙”的天才。

你给它一句话,比如“今天天气真不错,我们……”

它的大脑(也就是算法)就开始飞速运转,在它吞进去的、数以亿计的文本数据(也就是语料)里疯狂搜索。它搜索什么呢?它在计算,在所有“今天天气真不错,我们……”的后面,最可能接上哪个词?是“去公园”?还是“去钓鱼”?或者是“去吃火锅”?

它会发现,“去公园”这个组合出现的概率最高。好,它就先把“去公园”吐出来。然后,它再以“今天天气真不错,我们去公园”为基础,继续玩这个接龙游戏。下一个最可能的词是什么?可能是“吧”,也可能是“散步”。

它就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外“蹦”,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往外“吐”,最后“缝合”成一篇看起来像模像样的文章。

所以,你得明白,AI写作的本质,不是创作,而是计算预测。它是在玩一场基于海量数据的概率的游戏。它永远在选择那个“最像人会说的话”的选项。

这就是为什么它有时候写出来的东西让你觉得“哇,好顺畅”,有时候又让你觉得“嗯?这话怎么有点怪?”——因为它只是在模仿,在拼凑,它并不真正“理解”自己在说什么。

二、你的角色变了:从创作者到提词的艺术

明白了上面那一点,你就会发现,在AI写作时代,我们写作者的角色,其实发生了一个非常微妙的转换。

过去,我们是“无中生有”的创作者。现在呢?我们更像是一个导演,一个指挥家,一个给AI“提词”的人。我们的核心工作,从一个字一个字地码,变成了如何给出精准、高效、富有创造力的指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rompt

这可不是简单的“你帮我写一篇关于猫的文章”就完事了。

你这么问,它只会给你一篇最平庸、最百科式的关于猫的介绍——“猫是一种可爱的哺乳动物,有四条腿,一条尾巴……”

这种东西,是信息,不是内容。是文字垃圾。

一个高手会怎么做?他会把Prompt玩出花来。这,就是提词的艺术

他会这么说:

“请你扮演一只在赛博朋克城市里,刚刚失去第九条命的独眼流浪猫。用第一人称,以一种愤世嫉俗又带点疲惫的语气,描述你在一个下着酸雨的夜晚,蹲在闪烁的霓虹灯招牌下,思考生命、自由和一罐过期金枪鱼罐头的哲学意义。文风要混合雷蒙德·钱德勒的硬汉派侦探风格和一点点诗意。”

你看,这差别。

你给它设定了角色(独眼流ang猫)、场景(赛博朋克城市、酸雨夜)、视角(第一人称)、情绪和语气(愤世嫉俗、疲惫),甚至还规定了风格(硬汉派+诗意)。

你把框架、细节、灵魂的种子都给了它,它才能在这个基础上,用它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帮你填充出血肉。

所以,入门和精通的分水岭就在这里。入门者把它当成自动写作机,精通者把它当成一个能力超强但需要精确指令的“具象化工具”。你的想象力,才是它的天花板。

三、协作的新范式:骨架血肉的分工

好了,现在我们有了精准的指令,AI也吐出了一篇看起来相当不错的文章。这就完了吗?

当然不。

如果你想让这篇文章真正成为“你的”作品,而不是一篇没有归属感的AI文本,最关键的一步才刚刚开始。

我把这个过程称为“骨架血肉”的分工合作。

AI最擅长做什么?搭建骨架

它能快速地帮你查资料、理清逻辑、组织段落、生成初步的文本。一篇文章的结构、论点、信息的罗列,这些“体力活”,它做得又快又好。它可以在几秒钟内,给你一个四平八稳、逻辑清晰的框架。

但这个框架,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的。它缺少的是什么?是血肉

什么是血肉?

是你独特的个人经历。是你灵光一闪的奇妙比喻。是你藏在字里行间的真实情感。是你独一无二的语言节奏个人风格

这些东西,AI给不了。因为它没活过你的人生,没感受过你的喜怒哀乐。

所以,一个聪明的写作者会这样做:

  1. 用AI快速生成文章的 骨架 。比如,我想写一篇关于“拖延症”的文章,我会让AI帮我列出拖延症的几种心理成因、常见的克服方法,并为每个部分生成初步的描述性文字。
  2. 然后,我自己上手,为这个骨架填充 血肉
    • 在“心理成因”部分,我会加入我自己因为害怕不完美而迟迟不敢动笔的真实故事。
    • 在“克服方法”部分,我会把我用过的某个APP、某个具体的时间管理技巧,用我自己的话、带着我的体验和吐槽,活灵活现地写出来。
    • 我会把AI写的那些“标准书面语”改成我自己的口头禅和表达习惯。
    • 我会删掉那些平庸的比喻,换上一个只有我才想得出来的、有点古怪但恰到好处的比喻。

经过这个过程,这篇文章才真正“活”了过来。它既有AI带来的结构效率,又烙上了你独一无二的灵魂印记。这,才是未来人机协同写作最健康、最高效的模式。AI负责搭台,你负责唱戏。

别想着让AI替你完成所有事,那是在自废武功。也别对AI嗤之以鼻,那是跟效率和可能性过不去。

把它当成你的副驾驶,你的研究助理,你的灵感碰撞器。你仍然是那个手握方向盘的驾驶员。工具越强大,对使用者的要求就越高。它不是让你变懒的借口,而是逼着你把精力从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加专注于思想、创意和情感这些真正属于“人”的核心价值。

最终,写作的概念没变,它依旧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只不过,我们手里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

是成为一个只会按按钮的“操作员”,还是成为一个能驾驭这股力量的“魔法师”?

选择权,在你手里。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