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怎么训练 AI 写作怎么训练?这里有答案

AI知识库4个月前发布 yixiu
15 0

写作怎么训练 AI 写作怎么训练?这里有答案

这问题,问得好。真的。两个问题,看似在问两个东西,其实骨子里,它是一回事。你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儿?

很多人,一提到写作训练,脑子里立马蹦出来的就是——多看书,多练笔。没错,这话对得不能再对了,跟“人要吃饭”一样,是句绝对的真理,但也是句绝对的废话。怎么看?看什么?怎么练?练什么?没人说。于是,绝大多数人的写作训练,就成了一场仪式感满满、却收效甚微的自我感动。

写作怎么训练 AI 写作怎么训练?这里有答案

另一边,AI写作。更多人把它当成一个按钮,一个神奇的黑箱。我扔进去一个题目,它吐出来一篇文章。哇,好神奇!然后呢?然后就没然后了。要么嫌弃它写得“一股AI味儿”,要么就干脆沦为复制粘贴的机器。

今天,咱们就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块儿,掰扯掰扯。我敢说,当你真正搞懂了怎么训练AI写作,你才会恍然大悟,哦,原来写作本身就该这么训练。

先聊聊人话:我们自己怎么把字儿写明白?

忘掉那些什么“凤头猪肚豹尾”的陈词滥调吧,至少暂时忘了它。写作这门手艺,往根上刨,它不是什么空中楼阁的艺术,它更像一门……内功。对,就是武侠小说里的内功。不是招式,不是兵器,是那个决定你一拳打出去是软绵绵还是力道千钧的底层东西。

这内功怎么练?三件事儿,颠扑不破的真理:输入输出审视

1. 输入:不是看,是“拆解”

你以为的输入:一年读一百本书,感动得自己热泪盈眶。真正的输入:像个贼一样去读。

读一篇让你拍案叫绝的文章,不管是公众号爆款,还是某个论坛大神的技术帖。别光顾着点头称是,觉得“写得真好”。你要干嘛?你要把它给我拆了

  • 他这个开头是怎么吸引我的?哦,他没说“今天我们来谈谈XX”,他上来就讲了个小故事,或者直接扔了个颠覆你常识的观点。
  • 他这个段落之间是怎么过渡的?我靠,原来他用了一个反问句,就把话题给扭过来了,真骚。
  • 他这个比喻用得太绝了。为什么绝?因为这个比喻不是凭空来的,是从前面提到的那个场景里延伸出来的。草蛇灰线,全是铺垫。
  • 他用了哪些词?为什么用“坍塌”,不用“崩溃”?为什么用“呢喃”,不用“说话”?品,你得细品。

这就是拆解式阅读。你不是消费者,你是来偷师的学徒。把你看到的所有好东西,技巧、句式、结构、用词,全都塞进你自己的工具箱里。这比你囫囵吞枣地读一百本,管用得多。

2. 输出:不是写,是“倾倒”

你以为的输出:憋半天,写一篇作文,交差。真正的输出:别管那么多,先给我倒出来。

写作最大的敌人是什么?是完美主义。是那个总在你耳边说“不行,这句不够好”“这个词不准确”的内部审查官。在初稿阶段,你要做的就是一脚把这个审查官踹出去。

找个地方,没人打扰的地方。可以是你的日记本,可以是一个私密的博客,甚至就是一个word文档。规定一个时间,比如半小时。然后就一个主题,或者干脆没有主题,开始写。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别停,别回头改。允许自己写出垃圾,允许自己语无伦次。就像倒一瓶装满了杂物的可乐,你得先把里面的东西全倒干净,才能看清到底有哪些宝贝。

这个过程,练的不是文采,练的是一种“写作肌肉记忆”。让你把“想”和“写”之间的通路打通。一开始可能很痛苦,像便秘。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文字从你脑子里流到指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3. 审视:不是改,是“宰杀”

你以为的审视:改改错别字,润色一下句子。真正的审视:当一个没有感情的杀手。

写完的东西,放一放。至少隔几个小时,最好隔一天。等你再回来看它的时候,你已经不是作者了,你是一个挑剔的读者,一个刻薄的编辑。

  • 这坨东西,我想表达的重点到底是什么?一句话能不能说明白?如果不能,说明我自己都没想清楚。
  • 哪些是废话?删。毫不留情地删。那些“众所周知”“总而言之”之类的口水话,有一个算一个,全干掉。
  • 故事有没有趣?论点有没有力?情绪到不到位?如果平淡如水,能不能加点料?换个角度?讲个段子?
  • 大声读出来。对, 一定要读出来 。你一读,所有不顺畅、不自然、啰嗦的地方,自己就暴露了。你的耳朵比你的眼睛更诚实。

这个过程,就是“kill your darlings”。杀掉那些你觉得还不错但其实对主题毫无帮助的“宝贝句子”。很痛苦,但极度有效。

好了,人的事儿说完了。现在,我们来看AI。你会发现,太阳底下,真没什么新鲜事。

再聊聊鬼话:我们怎么把AI训成高手?

把AI当成一个刚入行的实习生,一个天赋异禀但啥也不懂的傻小子。你不能指望他自己开悟,你得当他的师父,而且是个手把手教、脾气还不怎么好的师父。

训练AI的核心,就一个词:Prompt

别把Prompt当成一个简单的“指令”。那太小看它了。Prompt是你给AI注入灵魂的咒语。它不是一次性的,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不断优化的过程。

想让AI写出人话,而不是AI话,你的咒语(Prompt)里,必须包含这么几个要素:

1. 角色扮演(Persona):你到底是谁?

这是最最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你不能直接说“写一篇关于咖啡的文章”。你要说:

“你现在是一位在云南生活了十年的咖啡师,对咖啡豆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你文笔风趣,带点痞气,喜欢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讲道理。现在,请以你的口吻,写一篇介绍手冲咖啡乐趣的文章,目标读者是那些只喝速溶的咖啡小白。”

看到区别了吗?你给了它一个身份,一个性格,一个语境,一个目标。你把它从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它输出的文本,自然就有了魂。

2. 喂料(Context):别空想,看这个!

AI的知识库是很大,但也很泛。你要写一个特定领域的东西,光靠它自己搜刮,很容易变得空洞和模板化。怎么办?喂给它

把你找到的参考资料、你喜欢的范文、甚至你自己写的零碎草稿,一股脑儿地扔给它。

“这是三篇关于云南小粒咖啡的优秀文章【附上文章内容】。请学习它们的写作风格和核心观点。这是我的几个关键词:#海拔 #风味轮 #匠人精神。现在,结合这些资料和关键词,完成我上面交给你的任务。”

这就好比,你不是让厨子凭空做菜,而是把最新鲜的顶级食材拍在他面前:“用这些,给我做!” 结果能一样吗?这个过程,我们叫“提供上下文”或者更通俗的,喂料

3. 规则与约束(Rules & Constraints):什么能做,什么绝对不能!

你得给它立规矩。就像带徒弟,不仅要教他怎么做,更要告诉他不能怎么做

“写作要求:1. 全文不要出现‘首先’‘其次’‘最后’这种词。2.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如果必须用,要用大白话解释清楚。3. 风格要轻松,可以带点吐槽。4. 我要看到至少两个具体的比喻。5. 不要写成一篇说明文,要写成一篇安利帖,要有情绪!”

这些“负面清单”和“具体要求”,就是你手中的缰绳。它能有效地把AI这匹野马,约束在你想要的赛道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AI尤其如此。

4. 迭代与追问(Iteration & Refinement):不,你不行,再来一次!

AI生成的第一版,99%的情况下,都只是一个“还不错的初稿”。绝对不能直接用!你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你要像个最难缠的甲方一样,对它进行追问和调教

  • “第一段不错,但有点平淡。能不能用一个你亲身经历的、失败的冲煮案例开头?”
  • “那个关于风味的比喻,太老套了。换一个,要跟夏天或者电影有关。”
  • “这一段,给我重写。用更短的句子,营造一种急促的节奏感。”
  • “你写的这个‘匠人精神’,太空了。给我讲一个具体的、你认识的咖啡农的故事来支撑它。”

你来我往,反复拉扯。这个迭代的过程,才是训练AI的精髓。你不是在用它,你是在和它共同创作。你的每一次追问,每一次修正,都是在对它进行一次微型的、即时的“再训练”。

最后的最后,你看懂了吗?

现在,我们把两边放在一起看。

  • 人的 输入(拆解式阅读) ,不就是给AI 喂料(提供上下文) 吗?都是在学习优秀的范例。
  • 人的 输出(倾倒式写作) ,不就是AI生成初稿的过程吗?都是先求有,再求好。
  • 人的 审视(宰杀式修改) ,不就是你对AI的 迭代与追问 吗?都是在挑刺、修正、提升。
  • 而你给AI设定的 角色 规则 ,不正是你自己在写作前,应该在脑子里想清楚的 “自我定位” “写作目标” 吗?

所以,你看。

训练AI写作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把一个优秀写作者下意识的、模糊的、内在的写作流程,给清晰化、结构化、外部化了。

它逼着你,这个“师父”,去思考:到底什么是好的开头?到底什么是有效的过渡?到底什么是生动的表达?你为了教会AI,不得不把自己脑子里那些混沌的“感觉”,翻译成一条条具体的、可执行的指令。

而这个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你自己写作能力的一次终极梳理和升华

所以别再问写作怎么练,AI怎么训了。答案就在这儿。去当AI的师父吧。在你把它调教成一个写作高手的过程中,你会惊讶地发现,真正被“训练”的,是你自己。

AI不是你的写手,它是你的陪练,是你内功的放大器,是你写作思维的一面镜子

用好它,你才能真正地,把字儿,写明白。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