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事儿,嘿,说起来简单,提笔嘛,谁不会?但真要写出个味儿来,写出点儿自己的东西,难呐。尤其是这几年,冒出来个叫AI写作的东西,一下子把水搅浑了。有时候看着屏幕上那唰唰唰自动生成的文字,心里就犯嘀咕:这到底是个啥?是帮手?是对手?还是……某种更让人困惑的存在?
说实话,我老琢磨着这玩意儿有个隐形的指标,姑且称之为“AI写作困惑值”。你看那些AI写的文章,有时候吧,词儿都对,句儿也通,格式规范,看着没毛病。但读着总觉得少了点儿啥,或者多了点儿啥——多的是一种预设感,少的是那种活生生的气息。这个“困惑值”,不是说AI写错了,也不是说它写得烂,而是那种读后心里泛起的异样感,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距离感。
你想啊,我们人写作,哪怕是写个豆腐块小文,那都是从心里头往外冒的。有过生活,有过感受,有过那些摔过的跤、吃过的糖。文字是思绪的延伸,是情感的载体,哪怕再克制,里头总带着点儿作者的体温。你看那些好的文章,即便讲个再普通的事儿,也能让你心头一颤,或者嘴角上扬,因为它碰到了你心里的某个点。那不是单纯的信息堆砌,是灵魂在跟灵魂对话。
可AI呢?它没有摔过跤,没吃过糖,没有雨夜里一个人看窗外发呆的孤寂,也没有烈日下挥汗如雨的痛快。它有的是冰冷的数据,是庞大的模型,是概率的运算。它学习了无数人类的文字,把它们拆解、分析、重组。它能写出符合“人性”的文章,那是因为它模仿得像,计算得准。它知道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人会说什么样的话,流什么样的泪。但它不知道那些话语背后的分量,那些泪水蕴含的故事。
所以,这个“困惑值”可能就藏在这里——藏在那种看似合理却缺乏根源的表达里。它能写“夕阳很美”,也能配上“洒下万丈金辉”这样的词儿,甚至还能跟你来一段关于人生无常的感慨。但你读着,总觉得这感慨是套上去的,不是长出来的。就像看一个再逼真的硅胶娃娃,五官精致,皮肤光滑,可你就是知道,它不是活的。
有时候我会拿AI写的东西跟我自己的比(虽然有点自恋哈)。同样一个主题,它可能在效率和信息全面性上碾压我,结构清晰得像教科书。但我自己的文字,可能会突然拐个弯儿,写写当时写这段时的天气,或者突然想起的一个不相干但有感触的画面,甚至用一个不太常用但我觉得特别传神的词。这些“跑偏”或者“不标准”的地方,恰恰是我的印记,是我的风格,是这个文本属于我的证明。
AI的文字,太工整了,太光滑了,像块打磨得毫无瑕疵的鹅卵石。光滑得让你抓不住,感受不到那种粗粝的生活质感,那种带着棱角的个性。它写高兴就是哈哈大笑,写悲伤就是泪如雨下,写的都是标准的“情绪模板”。可我们真实的高兴,可能是心里一暖,眼角有点湿;真实的悲伤,可能是呆坐着,什么都不想说,只有指尖冰凉。这些细微的、不典型的、只有当事人能懂的感受,智能创作目前还捕捉不到,或者说,它捕捉到了也无法真正理解并传达出来。
所以,读懂智能创作的奥秘,可能不是去研究它到底用了什么模型、多大的参数。那些是技术层面的事儿。真正的奥秘,藏在那个困惑值里,藏在人类读者读到机器文字时,心里头那个咯噔一下的感觉里。那个感觉在提醒我们:这东西不是我,不是人类,它缺了点儿啥。缺了烟火气,缺了人味儿,缺了那种只有经过时间发酵、生命体验沉淀才能形成的复杂性和深度。
当然,AI还在进化,也许未来它能模拟得更逼真,困惑值会降低。但模拟终究是模拟。就像再好的演员,演出来的终究是角色,不是他自己。AI写作可以是一个无比强大的工具,帮我们搜集信息、整理结构、甚至提供初稿。但创造,特别是那种带着真情实感、独一无二的创造,目前看来,依然牢牢握在人类自己手里。那个困惑值,或许正是人类创造力在面对机器逻辑时,发出的某种本能的警报,提醒我们:别被迷惑了,真正的光芒,还在我们自己心里头,还在那笔尖下,还在那键盘上敲出来的每一个带着体温的字里行间。所以,别光盯着那AI的智能看花了眼,回过头来,好好感受一下自己心跳的声音,感受一下生活真实的触感。那,才是写作最深层的奥秘,也是区分我们和机器的,最重要的东西。那个困惑值,是我们自己的感觉,是我们作为有血有肉的人,在文字世界里存在的证明。多读读它,多想想它,比研究啥算法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