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聊个天,就你和我,两个在文字里刨食的苦哈哈。

AI知识库2个月前发布 xiaohe
2 0

AI 软件 中文写作 AI 软件推荐:专为中文创作者打造

你是不是也这样?夜深人静,全世界都睡了,就你和屏幕上那个该死的、闪烁的光标在对峙。脑子里明明有一万个想法在开派对,手指头放在键盘上却僵得像两根冰棍。一个字,都敲不出来。这就是我们这行人的宿命——灵感枯竭,它不是偶尔来访的客人,简直就是常驻在你家沙发上不走的讨厌亲戚。

然后,中文写作AI这阵风就刮过来了。铺天盖地,好像一夜之间,不聊点AI你就被开除“网籍”了。一开始我,说实话,是嗤之以鼻的。一个机器,一堆代码,它懂个屁的中文。它懂什么是“意境”,什么是“言外之意”,什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玩了几千年的文字游戏,它一个“新生儿”就想来指点江山?

我们先聊个天,就你和我,两个在文字里刨食的苦哈哈。

我错了。或者说,我只对了一半。

大多数AI,确实不懂中文。它们生成的那些玩意儿,要么是翻译腔浓到齁死人,要么就是正确的废话连篇,像个刚学会说话的机器人,礼貌,但空洞。但,总有那么几个“异类”,它们好像真的被“点化”过,真的在努力理解我们复杂的中文世界。今天,我就不跟你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直接掏心窝子,把我这段时间用下来,觉得真能帮上忙,而不是添乱的几个家伙拎出来给你看看。

别再用那些“通用模型”来折磨你的中文稿子了

先说个大前提。如果你还在用那些默认语言是英文,然后让你选“Chinese”的AI,我劝你,省省吧。那感觉就像什么?就像你让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靠着一本《速成唐诗三百首》去写一篇关于“江南烟雨”的散文。他可能会用上“misty rain”和“willow tree”这些词,但骨子里的味道,全不对。

我们需要的是,从出生就在“中文语料”这个大染缸里泡大的AI。它的思维模式,它的遣词造句,天生就得是“中式”的。

下面这几个,是我压箱底的宝贝,各有各的脾气,也各有各的绝活。

1.文心一言:那个什么都懂一点的“万金油”朋友

百度这玩意儿,怎么说呢,虽然我们天天吐槽它,但它在中文世界的根,扎得是真深。文心一言就像你身边那个知识面极广,但有时候说话有点“官方”的朋友。

你别指望它能给你写出惊世骇俗的绝美篇章。别做梦了。

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在你脑子一片空白的时候,帮你搭建内容骨架

举个例子。上周我要写一篇关于“宋代美学”的稿子,头都大了。我直接扔给文心一言一句:“帮我用普通人能看懂的话,列一个介绍宋代美学的文章大纲,要包含瓷器、绘画和园林三个方面,风格要有趣一点,别太严肃。”

几秒钟后,它给我的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是一个清晰的、有逻辑的框架。比如它会这么列:

  • 引子:为啥我们总说宋代“高级”? (从现代人的“极简主义”审美切入)
  • 第一站:天青色等烟雨——聊聊宋瓷那点事 (汝窑、官窑、哥窑,用“开片”比喻人生的不完美)
  • 第二站:山水画里躲个猫猫——看宋朝人怎么“躺平” (郭熙的《早春图》,留白的重要性)
  • 第三站:你家后院,我的宇宙——苏州园林的“小心机” (移步换景,把大自然搬回家)
  • 结尾:宋代美学,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

你看,这东西虽然匠气,但它有用啊!它瞬间就把一团乱麻的思绪给理顺了。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往这个骨架里填充我自己的血肉、我自己的观点、我自己的“骚话”。它帮你完成了从0到1,而从1到100那最精彩的部分,得靠你自己。

一句话总结文心一言:别让它当主笔,让它做你最得力的“资料整理员”和“框架搭建师”。

2.Kimi Chat:能“吃”万字的阅读理解高手

Kimi,这家伙,是另一个路数。它最让我惊艳的,不是它多会“写”,而是它多会“读”。

我们写作,很多时候需要处理大量的资料。十几篇文献,几万字的访谈录音,或者一本厚厚的参考书。以前怎么办?硬看,看到眼瞎。现在,我把这些东西一股脑全扔给Kimi Chat

它的长文本处理能力,简直是怪物级别的。

有一次,我为了写个品牌故事,拿到了创始人长达两小时的采访录音稿,密密麻麻三万多字。我当时就想死。然后我把整个文档喂给Kimi,对它说:“帮我总结一下创始人最重要的三个创业转折点,并提取出能体现他性格特点的10句原话。”

这简直是把一个需要我花一下午,甚至一天才能干完的活,压缩到了几分钟。它不仅总结得八九不离十,提取的原话也极其精准。

它还能干嘛?风格模仿

你可以扔给它一篇你特别喜欢的文章,比如某位公众号大佬的爆款文。然后说:“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语言节奏和常用词汇。然后,用这种风格,帮我把我下面这段平淡无奇的文字改写一下。”

奇迹发生了。它真的能学到几分神韵。当然,它学的是“皮”,是套路,但有时候,你需要的就是这个“皮”,来包装你的“核”。它能帮你快速找到“网感”,尤其是在写小红书文案、知乎回答这类有明确风格偏好的平台内容时,简直是神器。

一句话总结Kimi Chat:把它当成一个拥有超强记忆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学霸助理”,让它帮你消化信息,模仿风格。

3.秘塔AI搜索:不是搜索,是直接给你答案的“情报员”

这个东西,我一开始是当普通搜索引擎用的。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传统的搜索,是给你一堆链接,你自己去点,自己去看,自己去伪存真。秘塔AI搜索不一样。你问它一个问题,它会直接搜刮全网信息,然后自己消化、整理、总结,最后形成一段通顺的、有来源标注的回答给你。

这对我们写作者意味着什么?效率的指数级提升

比如我要写“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变迁”,我不需要再一个个打开《XX消费趋势报告》《XX研究院白皮书》了。我直接问秘塔,它会给我一个“综述”,告诉我从“品牌崇拜”到“悦己消费”再到“性价比主义”的演变,并且把关键数据和出处都列好。

它帮你完成了最痛苦的“信息采集和初步筛选”工作。你就像一个指挥官,只需要下达指令,你的“情报员”就把你需要的所有战报都整理好放在了你桌上。

一句话总结秘塔AI搜索:别再用关键词去“猜”答案了,直接向它“要”答案,让它成为你的专属“情报搜集与整理专家”。

核心心法:把AI当成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作者”

说了这么多,最后得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这些AI软件再牛,它们也只是工具。就像一把好刀,在厨子手里能雕出花来,在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手里,可能就只是切个土豆丝。关键在用刀的人。

所以,别再问“哪个AI最好”这种傻问题了。你应该问,“我该怎么用这些AI”。

我的心法是:永远不要把你的写作风格和最终决策权交出去。

  1. 你是“导演”,AI是“场记” :你来定调子、定主题、定情感。AI负责帮你打板、记笔记、找资料。剧本的核心,永远是你写的。
  2. 用它来“发散”,别用它来“收敛” :当你没思路的时候,让它给你生成10个、20个甚至是50个点子。这些点子99%都是垃圾,但只要有1%能点燃你的灵感,它就功德无量了。它是你思维的“催化剂”和“碰撞器”。
  3. 学会“喂养”它 :你给AI的 提示词(Prompt) 越模糊,它给你的东西就越垃圾。你要学会像跟一个有点笨但很听话的实习生沟通一样,给它背景、给它人设、给它范例、给它明确的指令。比如,不要只说“写个广告文案”,要说“假设你是一个风趣幽默的段子手,为一款主打‘熬夜修复’功能的面膜写一篇小红书推广笔记,要包含使用前后对比,用一些网络热梗,结尾加上购买链接的引导。”

说到底,AI可以模仿人类的语言,但它模仿不了人类的经历。它不知道你淋过的那场雨有多冷,不知道你爱的那个人笑起来有多甜,不知道你为了一个目标拼尽全力后又失败的滋味。

而这些,才是写作真正的灵魂。

所以,去用这些工具吧,大胆地用,把它们当成你的外挂、你的杠杆。但永远别忘了,那个坐在电脑前,会哭会笑,会爱会恨,会因为一个句子反复琢磨到天亮的人类创作者——你,才是这篇文章唯一的、真正的作者。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