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炸开的时候,我正重温《三体》的最后几章。

AI知识库3个月前发布 xiaohe
4 0

AI 写作 刘慈欣用 AI 写作引发热议:真相究竟如何?

程心坐在那个小得可怜的“新世界”里,看着大宇宙的墓碑,那种从骨髓里渗出来的孤独和苍凉,再一次把我钉在椅子上。就是这种感觉,这种独属于刘慈欣的、混杂着神性和冷酷的宇宙视角,让我把他奉若神明。

然后,手机屏幕亮了。

这事儿炸开的时候,我正重温《三体》的最后几章。

弹出的标题像一根针,精准地刺破了我沉浸的氛围:“惊爆!刘慈欣承认使用AI 写作辅助创作!”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嗡”的一声。什么?大刘?用AI?我下意识的反应不是愤怒,而是一种……荒谬感。就好像你告诉我,那个画出星空和向日葵的梵高,他画画前,会先用计算器算好每一笔的角度和颜色配比。

这太扯了。

网络上已经吵翻了天,像一个被踢翻的蜂巢。信徒们,比如我这样的,第一反应是:“假的!绝对是断章取义的谣言!” 他们疯狂地寻找辟谣的证据,把每一个可能的采访视频都逐帧分析,试图证明那个传闻中的截图是P的,那段所谓的“承认”是被剪辑过的。

另一拨人,则是兴奋的、幸灾乐祸的,或者说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他们高呼:“看吧!我就说他江郎才尽了!”“科幻的尽头是科技,用AI写科幻,没毛病!”“神像崩塌了,原来所谓的宏大构思,不过是调用了几个高级指令。”

还有一派,技术至上主义者,他们表现得相当冷静,甚至带着一丝“我早就预见到了”的优越感。在他们眼里,这根本不是个事儿。作家使用AI 写作,就像铁匠扔掉手锤换上蒸汽锤,是生产力的必然进步。他们讨论着GPT-4和未来模型的迭代,将创作这件事,彻底解构成了一系列可以被优化的数据处理流程。

真相究竟如何?

说实话,到今天,这事儿依然扑朔迷迷。没有一个官方的、确凿无疑的声明,把这件事彻底钉死。大刘本人,一如既往地低调,或者说,沉默。他的沉默,反而成了最大的燃料,让这场舆论的野火烧得更旺。

但我们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

假如,我是说假如,这是真的。假如刘慈欣,真的在构思《黄金原野》(如果他真的在写的话)时,打开了一个类似ChatGPT的窗口,输入了几个关键词,比如“末日、星舰、硅基生命、宇宙归零”,然后让AI为他生成几个故事大纲,或者润色几段关于物理学奇观的描写。

那么,这到底算什么?

这还是创作吗?

我的第一反应是,不算。至少,不是我理解的那种创作。我脑海里的作家,是一个孤独的殉道者。他坐在深夜的书桌前,房间里只有台灯的光晕和键盘的敲击声。他燃烧自己的神经元,榨干自己的阅历和情感,把那些无形的、混沌的想法,一个字一个字地铸造成型。这是一个充满了痛苦、挣扎,但又无比神圣的过程。每一个字,都应该带着作者的体温和心跳。

刘慈欣的作品,最让我着迷的,恰恰是那种超越了人类普通情感的“非人”质感。那种为了种族存续可以毫不犹豫地按下按钮的决绝,那种在宇宙尺度下把人性视若无物的冷漠,那种宏大叙事背后隐藏的、对人类文明既深爱又鄙夷的复杂情感……这些东西,真的可以由一个算法生成吗?

一个算法,它被投喂了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文本,它知道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也知道网络上的段子。它能模仿任何人的风格,能写出最华丽的辞藻,能构建最严谨的情节。但它有“视角”吗?它有偏见吗?它有童年阴影吗?它会在某个深夜,因为一个荒诞的梦而惊醒,然后产生一种想要毁灭或创造什么的冲动吗?

我怀疑。

我怀疑AI能写出“毁灭你,与你何干”这种狂妄又充满哲理的句子。我更怀疑,它能构建出“黑暗森林”这样简洁却又让人毛骨悚然的宇宙社会学公理。因为这些东西,它们不是来自逻辑推演,而是来自一种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是扭曲的洞察。它们是人类作者独有的、带着个人烙印的“精神结晶”。

当然,我也必须承认,我的想法可能已经过时了。

也许,AI真的可以成为一个“灵感催化剂”。就像一个永远不知疲倦、学识渊博的助理。你可以问它:“如果一个文明的语言系统是基于费马大定理的,他们的社会结构会是怎样的?”AI可以在三秒钟内,给你提供十几种可能的设定,附带详尽的数学和社會学分析。这无疑会极大地解放作者的生产力。

但界限在哪里?

用AI搜集资料,可以。用AI做文字校对,没问题。用AI生成几个无关紧要的场景描述,或许……也行?但如果,小说的核心诡计、人物的最终命运、那句点亮全文的“神来之笔”,也是由AI提供的呢?

那这本书的作者,到底应该是谁?是那个敲下回车键的人,还是那个在云端服务器里默默运转的庞大模型?

我们读者,在为之感动、为之震撼的时候,我们共情的对象,究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还是……一串代码?

这才是真正让我感到恐惧的地方。

这件事,无论真相如何,它都像一个预言。它预示着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未来:创作的定义正在被改写,人类作者的独特性正在被挑战。我们引以为傲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强大的算法面前,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廉价。

也许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私人刘慈欣”,只要输入几个指令,就能生成一部专属于你的、风格独特的科幻史诗。听起来很美妙,不是吗?

但那样的世界,还会再出现一个真正的刘慈欣吗?

我不知道。

我关掉手机,重新拿起书。纸页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莫名地让我感到一丝心安。程心依然坐在那里,宇宙在窗外静默地死去。

这一刻,我无比确定,创造出这个场景的,一定是一个人。一个和我一样,会感到孤独、会仰望星空、会思考终极问题的,活生生的人。

这,或许比任何真相都重要。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