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写作 ios 国内 iOS 系统下的 AI 写作应用推荐
说真的,每次在 App Store 里搜索 “AI 写作”,那种感觉,就像一头扎进了信息的海洋,不对,是信息的沼泽。一堆图标花里胡哨,名字起得一个比一个玄乎,什么“灵感大师”、“写作宝典”、“智能文案”,看得人眼花缭乱,心也跟着乱了。
你是不是也一样?面对着手机屏幕上那个闪烁的光标,脑子里空空如也,跟那片纯白的输入框一样干净。这就是所谓的灵感枯竭吧。想找个 AI 帮帮忙,结果选择困难症先犯了。尤其是国内这个环境,网络、账号、付费,一堆破事儿,折腾半天,可能还没憋出两个字。
我折腾了小半年,手机里装了删、删了装,付费的、免费的,国产的、套壳的,算是趟出了一条血路。今天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评测,就聊聊我手机里最后留下的那几个,到底好用在哪,又有哪些地方搞人心态。
一、最“正经”的打工伴侣:WPS AI
先说WPS AI。这家伙,怎么说呢,太“正经”了。
你把它装上,感觉就像给你的手机请了个一本正经的秘书。它不跟你嬉皮笑脸,也不跟你谈天说地,它的所有能力,都牢牢地焊死在了办公场景里。
我用它最多的时候,是写周报、写邮件、写那些我自己都觉得是废话但又不得不写的“工作汇报”。你把一堆流水账扔给它,说“帮我润色成一份正式的周报”,它“唰”地一下就给你整理得有条有理,用词那叫一个“规范”,什么“赋能”、“抓手”、“闭环”,用得比我还溜。
那感觉,你懂吗?它不是在“创作”,它是在“组装”。它帮你把语言从口语化的砖头,砌成了一堵看起来很专业的墙。对于打工人来说,这简直是救星。尤其是应付那些形式主义的文字工作,效率直接拉满。
但它的短板也就在这。它太“乖”了,太像一个被规训过的优等生。你想让它帮你写个小红书爆款文案?它可能会给你一段像产品说明书的东西。你想让它帮你构思一个跌宕起伏的小说开头?它可能会给你一个新闻通稿。
它更像一个已经穿上西装、打好领带的职场助理,严谨、高效,但你很难指望他跟你聊什么天马行空的创意,更别提跟你共情你笔下人物的悲欢离合了。
所以,我的用法是:WPS AI躺在我的办公文件夹里,专门用来“干脏活累活”。
二、最懂中文的“聊天搭子”:讯飞星火
如果说 WPS AI 是个西装革履的秘书,那讯飞星火就像你身边一个知识渊博但又有点话痨的朋友。
讯飞这家公司,搞语音识别出身的,所以它对中文的理解,那种“语感”,真的有两把刷子。你跟它对话,会感觉舒服很多。它没那么重的“翻译腔”,也不会动不动就给你一些正确的废话。
我最喜欢用它的场景,是头脑风暴和寻找新角度。
比如我要写一篇关于“城市孤独感”的文章,我可能会直接问它:“嘿,哥们儿,聊聊孤独感。除了‘一个人吃饭旅行’这种老掉牙的梗,还有哪些瞬间让你觉得一个城市里的人特别孤独?”
它的回答往往能给我惊喜。它可能会从深夜便利店里一个人的泡面,聊到地铁里每个人脸上相似的疲惫;从社交网络上热闹的点赞,聊到通讯录里翻不到一个可以打电话的人。这些回答不一定是完美的文案,但它们是火花,是能点燃你创作欲的引信。
它的多模态能力也挺有意思。虽然在写作上用得不多,但偶尔把一张随手拍的照片扔给它,让它“看图说话”,出来的东西也常常让我会心一笑。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有时候聊嗨了,它也会开始“跑火车”,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而且在进行长篇大论的逻辑构建时,偶尔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结构上会有些松散。
但作为一个随时随地可以拉出来聊几句、帮你打破思维定势的“聊天搭子”,讯飞星火绝对是第一梯队的存在。它让 AI 写作,多了一点人情味。
三、研究与学习的“外挂”:秘塔 AI 搜索
这货,严格来说,它是个 AI 搜索。但我要告诉你,把它当成写作辅助工具,简直是降维打击。
秘塔AI搜索最让我痴迷的,是它的信息处理能力。
以前我们写东西,需要查资料,是怎么做的?打开浏览器,搜索关键词,然后在一堆链接里点进去,筛选,阅读,提炼,再整合。这个过程,痛苦、漫长,而且效率极低。
现在呢?我在秘塔里输入一个主题,比如“宋代点茶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它不会像传统搜索引擎那样给我一堆网页链接。它会直接消化掉几十篇相关的文章、论文、资料,然后给我一份结构清晰的思维导图或者大纲。里面包含了“起源与背景”、“关键人物”、“工具与流程”、“社会影响”、“与日本茶道的区别”等等。每个节点下面,还有精炼的核心观点和信息来源。
一个字,爽。
这对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的研究阶段被极度压缩了。我不再需要从信息的汪洋大海里捞针,AI 已经帮我把针捞出来,擦干净,分好类,摆在了我面前。我需要做的,是基于这个骨架,去填充我自己的血肉、我自己的观点和我自己的文采。
它还有一个功能叫“学术模式”,能帮你找到相关的论文,并进行总结。写论文或者需要严谨考据的深度文章时,这功能简直是神器。
当然,它不能直接帮你“写”。它提供的是骨架和素材,是弹药库。怎么组织语言,怎么形成自己的风格,还得靠你自己。但它解决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从“无”到“有”的过程。它让你在动笔之前,就已经胸有成竹。
四、长文爱好者的“核武器”:Kimi 智能助手
最后,得聊聊Kimi。
如果说前面的几个工具各有侧重,那么 Kimi 在我看来,是目前国内在长文处理这个单点上,做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很多 AI,你喂给它的信息稍微多一点,它就开始“失忆”。你前面刚跟它强调了主角的性格是“内向敏感”,它写到后面可能就变成“开朗活泼”了,这种感觉特别让人崩溃。
Kimi 的杀手锏是它那个号称能处理几十万汉字的超长上下文窗口。
这意味着什么?你可以把一整篇几万字的小说草稿扔给它,然后让它帮你梳理人物关系线。你可以把一份几十页的 PDF 产品文档扔给它,然后问它“第五章第三节提到的那个技术指标,跟附录里的数据有没有矛盾?”。你甚至可以把好几篇不同角度的文章都发给它,然后让它“综合以上所有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它能“记住”。它能联系上下文。
这种能力,对于需要处理大量文本信息的写作者来说,是颠覆性的。它不再是一个只能处理零碎片段的工具,而是一个能跟你一起进行复杂工程的“项目伙伴”。
我用它改过稿子。把初稿丢进去,然后像跟编辑沟通一样,告诉它:“帮我检查一下全文的节奏,是不是前期铺垫太长了?”“把所有描写主角心理活动的句子都找出来,看看风格是否统一。”“有没有更生动的比喻来替换掉这些陈词滥调?”
它的表现,常常让我感到惊艳。
当然,Kimi 的创意生成能力,或者说“文采”,可能并不总是最顶尖的。但它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让它成为了我写作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先用秘塔搭骨架,再用星火找灵感,最后把所有素材和草稿都扔进 Kimi 里进行整合、修改、扩写。这个流程,走下来非常顺滑。
所以你看,根本不存在一个“最好”的 AI 写作 App。
这个时代,写作本身正在被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孤军奋战的苦修,而更像是一场与智能工具的协同作战。你需要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去发现和调度不同“演员”(AI工具)的特长。
让WPS AI去处理那些枯燥的行政文本,让讯飞星火陪你进行思维的跃迁,让秘塔为你铺好坚实的知识地基,再让Kimi帮你完成宏大的文本建构。
把它们当成你的“外脑”,你的“陪练”,你的“不知疲倦的资料管理员”。然后,把你自己最宝贵的创造力、情感和独特的生命体验,注入到文字里去。
这,可能才是我们在 AI 时代,作为一名写作者,最酷的生存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