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对所谓的“AI写作”嗤之以鼻的。

AI知识库2个月前发布 xiaohe
2 0

AI 写作 深入了解查特 AI 写作,开启智能写作之旅

作为一个天天跟文字打交道的人,那种感觉,你懂的,就是一种手艺人对流水线产品的天然排斥。AI?写东西?算了吧,顶多就是一堆数据的胡乱拼接,毫无灵魂可言。直到我真正一头扎进去,跟现在市面上最火的那些查特AI(Chat AI)“聊”了几个通宵之后……我得承认,我被打脸了。而且,脸有点疼。

这玩意儿,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呆板的“文章生成器”。它更像……一个什么都懂点儿,反应奇快,但偶尔有点缺心眼儿的实习生。或者,一个知识渊博但绝对服从你指令的“赛博幽灵”。关键,不在于它能“写”什么,而在于你,作为使用者,怎么去“引导”它。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对所谓的“AI写作”嗤之以鼻的。

这,就是一切的核心。

你以为的AI写作 VS 实际上的AI写作

大多数人是怎么用AI写作的?我猜猜。

打开一个对话框,输入:“帮我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1000字。”

然后,AI吭哧吭哧一顿输出,你复制粘贴,交差。结果呢?一篇四平八稳、正确得不能再正确,但读起来味同嚼蜡的文字垃圾。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却没有任何生命力。这不叫写作,这叫信息的搬运和堆砌。

如果这就是你对智能写作的全部想象,那你可就亏大了。

真正的玩法,是一种“对话式”的共创。它是一场你和AI之间的“舞蹈”。你必须是那个领舞的人。

我所说的“驾驭”,绝不是简单地扔给它一个冷冰冰的指令,然后像等待外卖一样等着它“叮”一声端出成品。那样的结果,十有八九是乏味、空洞,甚至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机翻味”的文字尸体。

你需要把它当成一个“人”来沟通。一个需要背景、需要情绪、需要具体指令的“人”。

提问的艺术:从“指令者”到“导演”

忘掉“命令”,学会“提问”和“设定”。这才是开启查特AI真正潜能的钥匙。

举个例子,就说上面那个环保文章。

错误示范:“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

我的玩法:

“想象你是一位在亚马逊雨林工作了20年的植物学家,你刚刚目睹了一片足球场大小的森林被砍伐。现在,请你用一种既痛心又充满紧迫感的语气,写一封公开信,呼吁公众关注森林砍伐问题。开头,请用一个你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比如你发现某种兰花,第二天它就随着推土机消失了。文章要多用短句,营造一种急促的呼吸感。避免使用‘我们应该’‘必须’这种说教口吻,多用第一人称的感受和观察。对了,给我三个不同风格的标题备选。”

看到区别了吗?

我给它设定了一个“角色扮演”(Persona)——资深植物学家。我给了它一个具体的“场景”(Scenario)——目睹森林被砍伐。我给了它明确的“情绪和语气”(Tone & Mood)——痛心、紧迫。我甚至给了它“写作风格”上的细节指导——短句、第一人称、避免说教。最后,我还让它做了具体的“任务拆解”——三个标题。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指令了。我成了一个“导演”,AI是我的演员。我给它剧本、人设、情绪指导,它负责演绎。

而它给我的初稿,往往会让我大吃一惊。那种文字的质感和情感的穿透力,远非简单的指令所能比拟。当然,初稿不可能是完美的。但这,才是我工作的真正开始。

AI是副驾驶,不是自动驾驶

即便AI给出了一个惊艳的初稿,我的工作也远未结束。

我会把它输出的内容,当成一堆高质量的“文字乐高积木”。然后,开始我的拼接、修改、重塑。我会把某些句子调整得更符合我的语言习惯,把某些比喻换成我独有的风格,在某个段落插入一段完全属于我自己的、AI不可能知道的个人经历。

AI的优势在于广度和速度。它可以在一瞬间,帮你搭建起文章的骨架,填充上丰富但可能缺乏个性的血肉。它可以帮你打破写作的“第一步障碍”——那种面对空白文档的恐惧感。它可以是你的思想催化剂,在你卡壳的时候,提供十几种不同的思路和角度。

人类作者的最终把关,才是注入灵魂的关键。

那个画龙点睛的词,那句让读者心里一颤的比喻,那个只有你才能讲出来的故事……这些,才是文章真正的价值所在。AI提供的是“正确”和“高效”,而我们,要提供的是“独特”和“深刻”。

工具本身,是没有灵魂的。但它能极大地解放我们的生产力,让我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真正具有创造性的“灵魂注入”环节。

不止于写作:一种全新的思维伙伴

别把查特AI仅仅看成一个写作工具。那就太小看它了。

它是一个顶级的头脑风暴伙伴。* “我有个产品,目标用户是Z世代,帮我想10个slogan,要带点儿‘梗’。”* “我要做一个关于‘孤独’的演讲,帮我构思一个大纲,从个人、社会、哲学三个层面展开。”

它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语言润色大师。* “这段话写得太书面化了,帮我改成更口语、更接地气的风格。”* “这句话有点啰嗦,帮我精简一下,保留核心意思。”

它甚至是一个创意激发器。* “把‘数据中心’这个概念,用爱丽丝梦游仙境的风格描述一下。”* “如果让梵高来设计一款APP的UI,会是什么样子?用文字描述出来。”

简直是魔法。

这种互动,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写作”。它在训练我们一种全新的能力:精确地定义问题,并将其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你向AI提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深度思考和逻辑梳理的过程。你越是能清晰地描述你的需求,你得到的反馈就越是精准。

所以,你看,与其说是AI在帮助我们写作,不如说是我们在与AI的协作中,倒逼自己成为一个更清晰的思考者。

这才是最让我着迷的地方。我们不是在把思考外包给机器,而是在用机器这面镜子,照见我们自己思维的盲区。

所以,忘掉那些关于“AI将取代写作者”的焦虑吧。马车夫被汽车司机取代,不是因为马跑得不够快,而是因为赛道变了。未来,不会使用AI的写作者,很可能会被那些懂得“驾驭”AI的写作者所超越。

这趟智能写作之旅,不是通往终点的捷径,而是开启了一片更广阔的创作荒原。工具已经放在你面前了,是把它当成一根省事的拐杖,还是磨成一把开疆拓土的利剑,选择权,在你手里。

而这趟旅程,才刚刚开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