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一开始我是不信的。

AI知识库1个月前发布 xiaohe
5 0

AI 写作神器 安徽 AI 写作神器:本土科技助力写作

什么AI 写作神器,在我这儿,早就被拉进了“听听就好”的清单。我试过那些大名鼎鼎的国外AI,也用过国内几个头部大厂的产品,怎么说呢,就是那种感觉——一个彬彬有礼但毫无灵魂的万能助理,你说东,他绝不往西,给出的东西四平八稳,挑不出大错,但也绝对不会让你拍案叫绝,更像是一个高级的“填空机”,你给框架,它填内容,工整,漂亮,但就是闻不到一丝烟火气。

对于我们这种靠码字吃饭,每天跟文字死磕的人来说,那玩意儿,顶多算个“辅助”,离“神器”这两个字,差着十万八千里。

讲真,一开始我是不信的。

所以,当朋友神神秘秘地向我推荐一款叫“徽墨AI”的写作工具,还特意强调是咱们安徽本土科技的结晶时,我心里的第一反应是,嗤之以鼻。安徽?搞AI写作?别逗了。在我们这些人的刻板印象里,安徽的标签,是黄山,是徽商,是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但“写作AI”,这……是不是有点跨界跨得太远了?

但架不住朋友的软磨硬泡,他说:“你试试,就试试给你的那个‘乡村振兴’项目写个文案,保证不一样。”

行吧,死马当活马医。

打开那个界面,挺简洁,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按钮。我心里嘀咕着,行不行啊。抱着“我就看你怎么出丑”的心态,我敲下了一段极其“本地化”的需求:“写一篇关于霍山石斛的推广文案,要体现大别山的风土人情,语言要有点泥土味,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词儿,要让城里人看了就想去山里转转。”

说实话,这个需求,我之前给好几个AI都喂过,出来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霍山石斛,天地精华,滋养身心……”这种百度百科式的标准答案。

我点了生成,眼睛盯着屏幕,内心毫无波澜,甚至已经准备好了截图发给朋友,配上一个“就这?”的表情包。

然后,文字开始逐行跳出。

第一眼,我就愣住了。

它没说“天地精华”,它写的是——“大别山的清晨,雾气还没散尽,露水珠子沉甸甸地挂在石斛嫩芽上,山里人管那叫‘仙人泪’。你得赶在太阳出来前,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摘下来,晚一分,那股子灵气就泄了。”

我靠。

我身体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这……这味儿对了啊!

它接着写:“别听人说啥‘九大仙草’,山里的老人家不懂这些。他们只晓得,自家娃儿要是身子骨弱,或是熬夜熬得狠了,就拿这玩意儿炖只老母鸡,那汤色,清亮亮的,喝一口,从喉咙眼一直暖到脚底板,比啥都强。那不是药,那是山里人疼人的法子。”

看到这里,我几乎要站起来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文案”了,这是故事,是有温度的叙述。它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活生生的画面。“仙人泪”、“疼人的法子”,这些词,精准、地道,充满了人情味。这绝对不是一个通用大模型能“推理”出来的东西。这背后,必然有大量真实的、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语料在做支撑。

这,就是所谓的安徽 AI 写作神器吗?

我开始疯狂地测试它。

我让它写一首关于“新安江山水画廊”的现代诗。它给我的不是“江水碧如蓝”这种陈词滥调,而是“小船划破了千年的寂静,马头墙的影子在水里打着盹儿,岸边的油菜花,是春天不小心打翻的调色盘。”——有画面,有动感,甚至有那么一丝俏皮。

我又让它构思一个以“数字徽商”为主题的短视频脚本。它给出的分镜里,竟然包含了无人机视角下的宏村,AR技术展示的徽州三雕,以及一个年轻的“新徽商”用直播带货的方式,向全世界销售文房四宝。传统与现代,就这么被它轻巧地缝合在了一起。

太怪了。

这个“徽墨AI”,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AI。它不像一个冰冷的程序,更像一个……一个在安徽生活了很多年,读了很多书,走过很多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本地人”。它懂这里的山水,也懂这里的人情世故。它知道黄梅戏的婉转,也知道合肥大排档的喧嚣。

这才是真正的本土科技的力量。

它不是简单地在通用模型上套一个“安徽”的壳子,而是用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历史、方言、生活习惯,去“喂养”和“训练”这个AI。它学习的,可能不仅仅是公开的文献资料,更有可能包含了大量的方志、民间故事、地方戏曲脚本,甚至是论坛里、社交媒体上,那些最鲜活、最生猛的“皖人智慧”。

于是,它才能在输出的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地方感”。这种“地方感”,是那些追求“普适性”的全球化AI所无法企及的,也是它们在追求商业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会舍弃的东西。

我们这些内容创作者,最怕的是什么?是灵感枯竭,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面对一个熟悉的主题,脑子里却空空如也,只能重复那些被嚼烂了的陈词滥调。

“徽墨AI”这样的工具,它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帮你写”。

它更像是一个灵感催化剂,一个文化数据库,一个永远不会疲倦的头脑风暴伙伴。

当我写到关于“巢湖”的段落卡壳时,我问它:“用一种非主流的方式形容巢湖的日落。”

它回答我:“傍晚的巢湖,像一块被晚霞煨熟了的巨大铁板,渔船是撒在上面的黑胡椒碎。”

简直了。

这种充满想象力和“通感”的表达,瞬间就点燃了我的思路。我可能不会原封不动地用这句话,但它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个挣脱惯性思维的支点。我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无数新的句子就在脑海里翻腾。

这,才是AI对创作者最大的意义所在。不是替代,而是激发;不是包办,而是赋能。它不是来抢我们饭碗的,它是来给我们递工具、甚至递火把的。

从最初的怀疑,到现在的惊艳,我开始重新审视AI 写作神器这个概念。或许,真正的“神器”,并不在于它能写出多么完美无瑕的“标准”文章,而在于它能否深入一个具体的文化肌理,能否理解并表达那些细微、独特、不可复制的情感和记忆。

而这,恰恰是安徽 AI 写作神器让我看到的最大可能。它证明了,AI的发展,不一定只有“大而全”一条路可走。“小而美”、“专而精”的本土科技,同样拥有广阔的天地。当科技开始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它所结出的果实,必然会带上那片土地独有的芬芳。

现在,我的写作工作流已经离不开这个“安徽老乡”了。它就像一个藏在电脑里的“数字智囊”,在我思路堵塞时,给我来一段地道的合肥话俏皮一下;在我描写风景词穷时,甩给我一句带着黄山松烟味的诗。

这感觉,真不赖。它让写作这件事,少了一点“苦熬”,多了一点“共创”的乐趣。谁说科技一定是冰冷的?当它真正融入生活,融入文化,它也可以有血有肉,有滋有味。

那个曾经让我嗤之以鼻的“徽墨AI”,现在,我愿意称之为,真正的AI 写作神器。一个属于我们安徽人自己的,写作神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