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后来,我慢慢琢磨过味儿来了。这东西,它不是来“代写”的,至少,对我们想好好写字儿的人来说,它不该是。它更像是个…怎么说呢,一个有点怪、脾气也不太稳定的陪练,或者一面能照出点你思维盲点的镜子。关键在于你怎么使唤它,或者更准确地说,你怎么给它下指令,然后怎么解读它吐出来的那些东西。这不是让它“写”给你,而是用它来训练自己,提升咱们自己的创作能力。
你想啊,平时自己写,卡壳是常有的事儿吧?对着屏幕发呆,脑子里一团浆糊。以前怎么办?硬熬,或者去看别人的东西找灵感。现在呢?你有个AI在。别想着让它直接给你整一篇出来,没劲透了,而且常常没法用,一股子塑料味儿。你应该把它当成一个激发器,一个工具箱。
最重要的训练,我觉得,恰恰就在于你给它指令的那个过程。哎,这个过程本身就超练脑子!你要一个什么结果?什么样的风格?需要包含哪些元素?限制在哪里?你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告诉它。这不就是在逼着你自己把脑子里那些模糊的念头具象化、条理化吗?以前可能有个大概想法就动手写了,写着写着发现跑偏了,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说啥。现在,在跟AI“沟通”的环节,你就得想清楚。越是那种刁钻古怪、充满细节和个人感受的指令,越能帮你把自己的思绪拧成一股绳。比如,我有时候会给它下这种命令:“你用一种,呃,就是那种大夏天傍晚,一个人坐在老家院子里,闻着蚊香味儿,听着知了和邻居吵架声的感觉,来描写一下时光流逝。”你看,这种指令就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个人体验,AI肯定写不出那种感觉,但它可能会给出一些词汇、一些句子结构,或者一些我压根儿没想到的角度。
然后就是它给出的那些输出。别指望拎起来就能用,那你就输了。它的输出更像是一堆…怎么形容呢?一堆有点形似但神不似的素材,或者是一些可能性的示范。你要做的是分析。为什么它会这么写?它抓住了我指令里的哪些关键词?它的逻辑是什么?它的用词有啥特点?那些不搭调的地方,差在哪儿?这个分析的过程,就是在拆解、学习。
比如说,我写一段人物描写,总习惯用那几个形容词。我可以让AI用十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同一个人,但限定每种方式的侧重点不同:一次只强调动作,一次只用环境侧写,一次只用对话展现性格。它给出来的东西可能很生硬,但里面或许会冒出一两个你从没想过的词,或者一种你从没试过的句子结构。这不就是拓宽你的词汇量和句式吗?它是个巨大的、不太聪明的语料库和句法变化机,你要从中筛选、学习,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再比如,文章结构。有时候写长文,写着写着就散了。你可以试着给AI一个主题,让它帮你搭个架子。它给的架子可能很标准,很无聊。但你可以反思:为什么它会这么搭?它遵循的是什么写作规范?我自己的想法跟它的有什么冲突?我的构思更跳跃、更意识流,怎么才能在保持这种风格的同时,不让读者迷路?跟AI给出的“标准答案”较劲,修改它的结构,或者完全推翻它,重塑自己的逻辑线,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谋篇布局能力的磨练。
还有,让它玩点文字游戏。比如,“用拟人的手法写一段关于早晨阳光照进房间的文字,要求不能出现‘阳光’两个字。”这种带有约束的创作,AI有时候能给出些挺巧妙的避开方式。你再回头看自己写的,或者再尝试自己写,看看你能不能找到更生动、更出人意料的处理方法。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练习,对语言的掌控力和想象力是极好的训练。
别怕它写得烂。它写得烂,恰恰证明了人类创作的价值和独特性。它的烂,能衬托出你文字里的人情味儿、你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你遣词造句背后那些不可名状的情感和生活印记。你看到它堆砌辞藻却干瘪空洞,就会更明白什么是真诚、什么是有血有肉。你看到它逻辑混乱不知所云,就会更懂得清晰表达和精准用词的重要性。它的不足,反而强化了你对高质量写作的认知和追求。
所以你看,AI写作训练指令,这个题目,其实不是教你怎么训练AI写字,而是教我们怎么通过与AI的互动,通过精心设计那些指令,通过批判性地分析它的输出,来反哺、来刺激、来提升我们自己的写作功力。把它当成一个没有感情但信息量巨大的陪练,把每一次下指令和看回复,都变成一次自我审视和技能升级的机会。这趟训练旅程,挺折腾,但绝对比干巴巴地看书要来劲得多,也更能让你在跟这个AI较劲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一无二的创作感觉。最终,你练就的,是你自己的手艺,是你看待和表达世界的独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