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第一次听到“AI科研写作教学视频”这个概念,我脑子里闪过的画面是那种冰冷的,效率至上的,恨不得一分钟掰开八瓣儿用的快餐式教学。但是,再一想,不对,这玩意儿教给谁?教给未来的科研人啊!那可不能这么干!
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搞科研的,谁还没用过AI写作工具?问题根本不在于“用不用”,而在于“怎么用”才能不把自己变成一个只会堆砌关键词的机器。高校的AI写作课程设置,得从根儿上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觉得应该砍掉那些纯粹教你怎么用prompt(提示词)的环节。那些东西网上随便搜搜一大把,真没必要浪费课堂时间。取而代之的,要花大力气讲科研伦理。AI写出来的东西,谁来署名?实验数据是人家的,分析过程是AI的,结论算谁的?这些模糊地带,必须提前划清界限。想象一下,学生辛辛苦苦用AI生成了一篇看似完美的论文,结果因为署名问题,直接取消答辩资格,那才是真的欲哭无泪。
其次,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必须贯穿整个课程。AI再厉害,它也只是个工具,它给出的东西,永远是基于现有数据的最佳预测。但是,科研的魅力,不就在于突破现有框架,提出颠覆性的假设吗?如果学生只会照单全收,那还搞什么科研?教他们如何辨别AI生成内容的漏洞,如何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验证、修正,甚至推翻AI的结论,这才是关键。想想当年,爱因斯坦如果只会用计算器算算,他还能提出相对论吗?
然后,是信息检索能力的提升。AI写东西,依赖的是大量的训练数据。但是,这些数据是不是最新的?是不是权威的?是不是存在偏差?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判断。课程要教他们如何使用各种数据库,如何筛选高质量的文献,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反而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找不到方向。
再来说说写作本身。别以为有了AI,写作就不重要了。恰恰相反,AI写作的出现,反而凸显了人类写作的价值。AI可以帮你快速生成初稿,但是它写不出真正有灵魂的东西。它写不出你对这个领域的激情,写不出你对某个问题的独特见解,也写不出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付出的无数个不眠之夜。所以,课程要回归写作的本质,教学生如何用清晰、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用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吸引读者,如何用严谨的逻辑和论证说服同行。甚至,可以加入一些创意写作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我还觉得,可以考虑加入一些实践环节。比如,让学生用AI辅助撰写一篇小型综述,然后请领域的专家来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或者,让学生组成小组,分别使用不同的AI写作工具,针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研究,然后比较不同工具的优缺点。这样的实践环节,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AI写作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更好地掌握使用AI写作的技巧。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画面:一个学生,对着屏幕上的AI生成的论文,眉头紧锁,反复修改,最终呈现出一篇充满个人风格和学术深度的作品。这才是我们想要的AI辅助科研的未来,也是高校AI写作课程应该努力的方向。
千万别让AI变成我们思维的枷锁,而是要让它成为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翅膀。所以,别只教工具,要教思考,教伦理,教激情。这才是高校AI写作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
哦,对了,还要教学生如何辨别AI生成的虚假信息,这可是个大坑!现在AI啥都敢编,防不胜防啊!这部分必须得狠狠地讲,讲到他们看到AI生成的内容就自动启动“怀疑模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