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听说了这玩意儿——语文AI写作软件。一开始,我的心是七上八下的。这不就是代写吗?把脑子里的活儿全让机器干了,那我自己的语文写作能力还怎么提升?不就废了吗?再说,AI写出来的东西,能有“人味儿”吗?不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毫无波澜?
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我还是决定试试看。毕竟,困境摆在这儿,总得找条出路。我并没有指望它能直接给我一篇完美的文章,我的想法是:能不能把它当成个拐杖,或者说,一个陪练?
我试过不少,也听朋友推荐过一些。有些是网页版的,点开就能用;有些是需要下载个客户端。功能嘛,大同小异。有的主打“智能续写”,你给个开头,它往下编;有的能帮你“生成大纲”,丢个主题进去,它给你搭个架子;还有的厉害点儿,能“润色文字”,把你的平淡句子变得稍微生动点儿。
说实话,刚开始用的时候,新鲜劲儿过去,就有点失望。AI写的东西,确实有些套路化。比如写景,总是“蓝天白云”、“绿树成荫”,安全牌是没错,但没啥新意,更别提写出那种触动人心的细节了。写议论文呢,道理一套一套的,逻辑貌似也通顺,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个人的思考深度,那种因为亲身经历而产生的真情实感。它能给你“论据”,但那种字里行间透出的“立场”和“温度”,AI还真给不了。
但如果换个思路呢?别指望它直接端给你一盘菜,把它当成厨房里的各种工具。比如,你脑子里有个模糊的想法,但不知道怎么落笔。把这个想法丢给AI,“帮我生成一个关于‘成长烦恼’的文章大纲”,或者“围绕‘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主题,给我几个可以切入的角度”。嘿,你别说,有时候它给的思路还真能打开局面。它可能提供一些你没想到的角度,或者帮你把零散的点子结构化。这时候,大纲有了,框架搭好了,剩下的血肉就得靠你自己去填了。
再比如,你写了一段,觉得词穷,表达不够丰富。用AI的“换词”或“扩写”功能,看看它会怎么说。它给出的选项里,也许有些你根本没想过,或者觉得用在这里挺新鲜。这不就是一种学习吗?看看别人(或者说“非人”)是怎么组织语言的。当然,照搬肯定不行,得自己琢磨,哪个词、哪个句子用在这里最贴切,最有“我的”风格。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提升语文写作能力的关键——思考、比较、选择、修改。
还有时候,就是单纯想找点灵感。输入一个关键词,让AI写一段相关的文字。你可以看看它是怎么用词的,怎么搭建句子的。即使它写得不怎么样,也可能刺激到你,让你产生“我能写得比它好”的冲动,然后下笔如有神助。有时候,灵感就像调皮的小精灵,你越是苦苦寻找,它越是藏起来;但也许不经意间看到点什么,它就自己跳出来了。AI生成的一些文字,哪怕是“狗屁不通”的,也可能成为那个意外的触媒。
重点来了,怎么用它才能真正提升语文写作能力,而不是变成个懒惰的文字搬运工?我的体会是,绝对不能过度依赖。把AI当成你的“外脑”,但“主脑”必须是你自己。
1.把它当成启动器:用来打破僵局,生成初步想法、大纲或关键词联想。就像一个帮你把生锈的齿轮转起来的外力。
2.把它当成参考系:看看它如何组织语言,使用词汇。但这只是参考,最终的表达方式必须是你自己的。想想你是怎么说话的,你的文字里有没有你的语气、你的腔调?
3.把它当成修改助手(有限度):用它检查一下基础的语法错误、错别字(虽然它有时候也会犯低级错误),或者看看它提出的润色建议。但对于文章的观点、结构、情感表达,必须是你自己来掌控和修改。
4.把它当成练习对象:甚至可以故意让它写一段,然后你自己尝试用不同的方式重写,看看怎么才能写得更有个性、更深入、更生动。
市面上各种语文AI写作软件、平台多得很,名字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免得像在打广告。你可以去搜搜看,找个界面你用着顺手、功能基本能满足上面几点需求的就行。有些是综合性的,什么都能写;有些可能侧重于特定文体,比如帮你写诗、写小说片段。选择哪个,看你的需求。不过,很多免费版的可能功能有限,或者有字数限制,付费版的当然功能更强大,但值不值得花那个钱,就得你自己衡量了。
最后想说的是,无论语文AI写作软件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写作的核心始终是人的思想、情感和经历。AI可以模仿语言的结构,可以学习大数据的写作模式,但它没有“我”的感觉,没有“我”的记忆,没有“我”的喜怒哀乐。它给出的文字,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真正赋予文字生命力的,是写作者本人。
所以,语文AI写作软件,在我看来,它不是魔法棒,一点就能变出好文章;它更像个健身器材,你得主动去用它,去练,去摸索,才能把自己的语文写作能力练上去。它是工具,不是捷径。用好了,事半功倍;用不好,可能连自己仅有的那点写作感觉都丢了。
写了这么多,其实也是在梳理自己的使用体验。希望这些碎碎念,对那些还在“与文字搏斗”的朋友们,能有那么一丁点儿启发吧。写作这条路,漫长,有时孤独,但也乐趣无穷。有工具的辅助,挺好;但别忘了,方向盘永远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