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那帮搞技术的,悄没声儿地把“AI”这玩意儿往文字领域渗透。一开始,嗤之以鼻的居多吧?觉得那冰冷的机器吐出来的东西,能有啥人味儿?能懂我那点儿纠结的小心思?那会儿AI写的文章,读起来就像把维基百科词条搅和搅和,再撒点儿百度百科的碎屑,干巴巴的,没点儿情绪,没点儿魂儿。
结果呢,你猜怎么着?啪啪打脸啊!尤其是到了2024年,你再想完全绕开AI去谈“创作效率”,几乎不可能了。它不再是那个只会堆砌辞藻的“人工智障”了,而是进化成了……嗯,怎么形容呢?一个挺有用的“陪练”,甚至有时候是能给你点亮瞎眼的“僚机”。它不能完全替代你,但它能帮你起个头,搭个框架,或者在你思路卡死的时候,给你提供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
所以,今天咱就掰扯掰扯,2024年那些让我或者我身边同行觉得“真香”,能实打实提升效率、甚至激发点儿新想法的AI写作工具。这不是个“十大榜单”那种无聊玩意儿,就是几个我用过、觉得有点儿意思、值得你花时间去看看的。
第一个不得不提的,还是那个老伙计,ChatGPT。别翻白眼,我知道你们有人觉得它腻歪了。但它凭啥火到现在?就凭它的通用性和在理解人类意图上的那么点儿“小聪明”。你想让它帮你构思大纲?给它主题和几个要点,分分钟给你拉出来一个结构清晰的骨架,虽说有时候得微调,但总比对着空白文档挠头强。想让它润色一下句子?给它一段,让它换个风格,比如“写得更口语化”、“加点儿幽默感”、“听起来更正式”,常常能得到惊喜。我有时候写篇博客,开头总觉得差点儿意思,把草稿扔给它,让它用更吸引人或者更带感的方式重写个引子,常常能点亮我的思路。甚至,我跟朋友开玩笑说,它就像个免费的编辑助理,虽然有时候会犯点儿低级错误,吐出点儿“幻觉”信息(就是它自己编的但听起来像真的),但架不住它速度快啊!在快速获取信息、头脑风暴、生成初稿这些方面,它依然是顶流之一,而且接入的第三方应用也多,用起来挺顺手。
但是啊,也别指望它能帮你写出一篇有深度、有灵魂、完全原创的东西。尤其是长篇创作或者需要强烈个人风格的内容,它顶多是个参考,是个帮你铺砖、找角度的。它写出来的东西,仔细读还是能闻到一股“AI味儿”,尤其是那些太顺滑、太完美的句子,反而显得假,少了点儿磕绊,少了点儿思考的痕迹,更别提那种只有人才能写出来的微妙情感和只有你才懂的梗了。
再说说国内的选手,比如文心一言。用它,最大的感受就是中文语境更贴合,更懂我们这些中国人在说啥,想啥。有时候你跟ChatGPT说个只有中国人才懂的网络梗或者文化现象,它可能一脸懵逼,或者给出个硬邦邦的解释,但文心一言理解起来就顺畅得多。写点儿带点儿本土气息的段子或者文章,它生成的效果常常出乎意料,至少不会让你觉得“这写的是哪国话?” 我试过让它写个短故事,背景设在某个老胡同里,它给出的细节和语言风格,至少能描绘出个大概的画面感,不像某些国外模型,写中国背景就像是在看旅游宣传片,只有符号,没有生活。在处理一些时事热点或者中国特色内容时,它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也相对更高。对于日常中文内容创作,无论是写公众号文章、笔记还是简单的总结报告,它都是个值得一试的得力助手。
当然,它也有它的脾气。有时候回复有点套路化,或者在创意发散上,可能不如某些国际顶尖模型那么天马行空,给出的点子更偏向“安全牌”。但作为立足中文生态的AI写作工具,它的本地化优势是实实在在的。
除了这些通用大模型,还有一些工具,它们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深耕某个垂直领域,这在我看来,有时候反而更惊喜。比如我之前为了写电商详情页、短视频脚本,试过一些专门做营销文案的AI工具。你给它几个关键词,比如产品名、特点、适用人群,它能瞬间生成好几条不同风格的商品描述、广告语,甚至带点儿促销氛围的小段子。这种工具的优势在于效率,尤其是在需要大量、快速生成类似内容时,简直是救星。它可能文笔没那么优美,甚至有点儿套路,但它懂怎么抓人眼球,怎么往转化上靠,它吃的数据就是成千上万条成功(或失败)的营销文案,所以它生成的东西,至少在结构和要素上是符合行业规范的。这种实用主义的AI,有时候比那些“高大上”的模型更接地气,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你是做内容运营、广告投放、甚至新媒体小编,这类垂类AI工具,绝对能让你事半功倍。
还有些工具,它们把重点放在了“创意激发”上。不是直接给你生成一段文字,而是通过联想、关键词扩展、不同风格的组合,来刺激你的大脑。比如你写小说卡住了,给它一个场景或人物,它能给你列出几十个可能的情节走向;你写诗没灵感,给它几个意象,它能给你提供一堆相关的词语和句子结构。这种工具就像是你的创意陪练,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给你一堆可能性,让你在这些可能性中找到那个“啊哈!”时刻。这种感觉挺好的,你依然是那个掌舵人,AI只是给你递工具、帮你清理杂草。
聊了这么多工具的好,但心里也得门儿清:AI这东西,用好了是翅膀,用不好可能就是拐杖,甚至让你变懒、变笨。我最怕的就是那种“喂啥吃啥”的思维惯性。它给你一段,你觉得“凑合”,直接复制粘贴,久而久之,你自己的思考能力、文字敏感度会不会下降?逻辑能力会不会退化?这是个真问题,尤其对那些刚开始写东西的年轻人来说,过度依赖AI可能是个陷阱。
而且,你想想,当所有人都用差不多的AI模型时,生产出来的内容会不会越来越同质化?以前你能凭着独特的文笔和视角脱颖而出,以后呢?你如何提问,如何筛选,如何在AI生成的基础上去修改、去注入“你自己”,这才是关键。拼的可能就是你如何给AI下指令(这叫Prompt Engineering,现在都成一门学问了),如何站在AI的肩膀上跳得更高,以及如何在AI生成的内容里注入只有你才有的那个“人味儿”。那个“人味儿”,就是你的经历,你的情感,你的独特视角,你的思考深度,这些是AI目前还没法像素级模仿的。
所以,在我看来,2024年,AI写作工具更像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高效率的起点或者一个强大的辅助大脑。它们能帮你做那些重复性高、结构化强、信息堆砌的工作,帮你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那些需要深度思考、情感表达、独特创意、个人经验、观点输出的部分,机器目前还替代不了,甚至将来也很难。你的观点、你的经历、你对世界的理解,这些才是你文字里最宝贵、最不可复制的东西,也是让你的文字有血有肉、打动人心的关键。
2024年,AI写作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它真真切切地融入了我们的工作流程,而且只会越来越普遍。别怕它,去了解它,去使用它,把它当成一个工具,一个帮手。但更重要的是,别忘了自己为什么而写,别丢掉自己作为写作者的那个“核”。那些敲击键盘的声音背后,依然是你的思想在跳动,你的情感在流淌,你的经历在沉淀。AI嘛,就让它做那些重复的、耗时间的事儿,把精力留给那些真正需要“你”的部分。这大概是我这一年折腾下来,最大的感触吧。未来会怎么样?谁知道呢。但至少,别让工具牵着鼻子走,要学会驾驭工具,让它为你服务。这,才是2024年对待AI写作工具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