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承认,这玩意儿——番茄 AI也好,别的啥AI工具也罢——它真的带来了效率,而且是那种,嗯,怎么形容呢?不要脸地快!你坐在那儿,抓耳挠腮憋半天,一个开头可能还没捋顺,它“唰”一下,几百字就给你码出来了,结构、段落,整整齐齐,看着像那么回事儿。对那些有字数要求,或者只是想快速填充内容的场合,比如某些资讯稿啦,或者是网文里急着水字数的桥段啦,嘿,它可太好使了。一下子把很多写作者从繁重的码字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腾出点精力……呃,也许是构思下一个大纲?或是去泡杯咖啡?总之,速度是它的头等优势,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特别是对于新手,或者那些真的缺乏灵感,又被 deadlines 逼得喘不过气来的家伙,它就像救命稻草。
可话说回来,这救命稻草,扎手啊!我观察下来,以及自己也偷偷摸摸去试过(别笑!好奇嘛!),用番茄 AI之类的工具写出来的东西,初看唬人,仔细一品……怎么说呢?灵魂呢?去哪儿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文字是字,句子是句子,段落连着段落,但读着就是平,就是“白开水”。没有那种突然冒出来的,让你眼前一亮的比喻;没有那种带着作者体温的,非得是他、非得是那个时刻才能写出来的句子;更没有字里行间藏着的那点儿精气神儿,那种只有活生生的人才能赋予的情绪、思考、甚至是笨拙的真诚。
这导致了现在市场上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同质化。尤其是特定题材、特定模式的内容,AI一学就会,而且学得飞快。以前大家写个东西,还能有点儿自己的腔调,自己的遣词造句习惯,读者读多了也能分出来这是谁的文。现在呢?很多东西看开头三段,你根本分不清是小张写的还是老李写的,或者是AI吐出来的。用AI工具写出来的东西,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虽然工整,但都长着一张“标准脸”。剧情套路?那更是AI的拿手好戏,它能快速整合大量的现有数据,然后给你一套“最稳妥”、“最容易被接受”的套路。刚开始可能读者觉得新鲜,看多了,腻不腻啊?当然腻!
你想想,写作者本来是个挺需要个性、需要表达独特视角的事儿。你写的是你看到的世界,你感受到的情感,你思考的问题。这些东西,是你的生命体验在文字里的折射。AI呢?它折射的是网络上堆砌如山的文本数据,它没有“体验”,它只有“计算”。所以,即使它能把话说得“溜”,遣词造句“正确”,甚至玩点儿文字游戏,它还是很难触及那种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那种微妙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那种字句里透出的呼吸感,AI目前还差得远呢。
所以,现在很多靠谱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口味刁钻的,对这种AI痕迹明显的内容是有点警惕的。甚至能嗅出来!他们会觉得“这味儿不对”,读起来“没意思”。因为缺乏真情实感,缺乏原创的、跳脱出套路的精妙设计。这其实也反过来影响着写作者。那些不想被AI取代,或者说,不想自己的劳动被AI“廉价化”的写作者,就得想方设法写出AI写不出的东西。写得更深,更真,更野,更带劲儿。
番茄 AI这种工具的出现,我觉得它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作为辅助,而不是完全替代。比如帮你快速生成一个框架,帮你扩写一些过渡性的段落,或者在你实在卡得不行的时候,给你一个“提示”。但真正核心的,需要创意、需要情感、需要深度思考的部分,还是得写作者自己来。如果完全依赖它,那出来的东西,就像快餐,填饱肚子可以,要说享受美味、品尝特色?那就算了吧。
而且,这还牵涉到版权、价值分配等等一系列问题。AI“学习”的是海量的现有作品,然后“生成”新的内容。那这些新内容算谁的?它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写作者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现在大家在讨论,而且是未来会越来越尖锐的问题。
总的来说,AI写作,包括番茄 AI的现状,就像一个刚刚被拧开的水龙头,水“哗哗”地流出来,速度惊人,量也巨大。它改变了地貌,带来了便利,但也冲刷掉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对于写作者而言,它既是工具,是挑战,也是一面镜子,逼着你去思考:我写的东西,跟AI有什么不一样?我的价值在哪里?那些能被AI轻松复制的写作,是不是本身就缺乏真正的价值?
这个现状,既让人兴奋于技术进步,又让人隐隐担忧创作的未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能概括的。它就是一个正在发生、深刻影响着写作者、读者乃至于整个内容产业的现实。我们都在里面,摸索着,适应着,或者挣扎着。而那些能在大潮中站稳脚跟的写作者,大概率不是依赖工具的人,而是能驾驭工具,并始终坚持输出AI写不出的,带有自己独特印记和灵魂的东西的人吧。这,才是我看到的,眼下最真实的光景。